大學中庸名句及評論
【第1句】: 《大學》《中庸》各十個名句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第2句】: 〈〈大學〉〉,〈〈論語〉〉,〈〈中庸〉〉各十句名言
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
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
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
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于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里,不斷積累知識。
“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
孔于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么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不到想弄明白卻不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
不到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由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
就不在教他了。中庸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遠,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
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君子之遇而隱。
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
本始所先,末終所后。此結上文兩節之意。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壹是,一切也。
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齊家以下,則舉此而措之耳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胖,步丹反。
胖,安舒也。言富則能潤屋矣,德則能潤身矣,故心無愧怍,則廣大寬平,而體常舒泰,德之潤身者然也。
蓋善之實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結之。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心有不存,則無以檢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無不修也。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右傳之七章。釋正心修身。
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蓋意誠則真無惡。
【第3句】: 大學·中庸的名言選輯
——《大學》《大學》所教,是“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朱熹《大學》是“為學綱目”,“修身治人底規模”。——朱熹《大學》治國平天下的三綱: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大學》治國平天下的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知止而后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xian)兮”者,恂僳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wu)惡臭(xiu),如好好色。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pan),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惟命不于常。
道善者得之;不善則失職矣。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慢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之,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
——《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人莫不飲食業,鮮能知味也。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qiao)!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
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繳幸。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 。
【第4句】: 50分 大學、中庸、論語里的佳句
大學【第1句】:三綱:明明德、新民、至于至善【第2句】: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第3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民)【第4句】:誠其意者,勿自欺也,君子慎獨(誠意)【第5句】: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明,食而無味,此為修身在正心(正心、修身) 【第6句】: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善者,天下鮮也【第7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之民之父母【第8句】: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中庸【第1句】: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第2句】: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皓,反求諸其身【第3句】: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第4句】: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第5句】: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第6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第7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第8句】: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論語【第1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第2句】: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第3句】:為正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第4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規【第5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第6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第7句】: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第8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第9句】: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該其樂。
【第10句】: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第11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第12句】: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第13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14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15句】: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第16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第17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第18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第19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第20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第21句】:席不正不做【第22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第23句】: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第24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25句】: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之,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第26句】: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第27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小人反是。【第28句】:政者,正也。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第29句】:夫達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第30句】: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第31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第32句】:葉公問政。
子曰:近者說,遠著來。【第33句】:子夏問政。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第34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第35句】: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第36句】:剛、毅、木、訥,近仁【第37句】:君子思不出其位【第38句】: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第39句】:不患人之不知己,患其不能也【第40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第41句】:直哉史魚。
邦有道,如失;邦無道,如失。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卷而懷之【第42句】: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第43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第44句】: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第45句】:道不同,不相為謀【第46句】: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第47句】: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第48句】:言未及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第49句】:君子有三戒:年少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學期既衰,戒之在得。【第50句】: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第51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第52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第53句】: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第54句】: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
【第55句】: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門者或寡矣【第56句】:五美: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愿,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四惡: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第5句】: 大學論語中庸孟子中的名言請求幫忙提供名言(出自以上四書),要求
發奮忘食,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
———《論語》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子 曰 : “ 敏 而 好 學 , 不 恥 下 問 。
”——《論語》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中庸》。
【第6句】: 《大學》《中庸》感悟
《大學》感悟 談及到《大學》這本書的話,我想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都不是很陌生。
這本書,大約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撰寫的,它是四書五經之中的一本,其對當時的宋明理學有很大的影響。《大學》這本書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闡述的是三大綱領和八大條目;第二部分主要是對《大學》這本書的評論。
所以,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導人們怎么從平常的人變成賢能的人。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教一個人怎么修身,管理自己的家庭以至治理國家。
那么,在我的演講中,我會談及到我讀完《大學》之后的感悟。 首先,就是所謂的三大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的意思是我們每個人自身都有光明德性,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有做好人的能力。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要把這個好的方面發揚光大,因為人性本來的是善的,所以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一個賢能的人。
“親民”,也即“新民”。因為在周朝時代,“親”和 新”這兩個字是通用的,有著比較相似的涵義,而且這個綱領的評論都是與“新”有聯系的,所以“親民”其實也就是“新民”的意思。
那么,什么是“新民”?所謂的“新民”指的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主要核心意思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能力改正自身的缺點,從而變得更好。
這個話,即使你第一次犯了錯,第二次犯了錯,但是你不會感到無助和失敗。 所謂“止于至善”,概括的講就是指在生活中我們要規范自己的行為,盡可能的讓我們的行為舉止盡善盡美。
所以一個人想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經過慎重的考慮,要衡量是否自己做的這件事會影響到其他人的利益。而且,這個綱領對我們作為一名家庭成員也有很大的影響,這種思想可以調節和改善家人之間的關系,它會讓每個人家庭成員知道他們的責任所在,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
那么,這樣的話就不會發生一些像吵架之類不愉快的事情。 其次,就是所謂的八大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談到八大條目,我們可以把它劃分成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講關于個人本身的修養。第二個部分就是關于怎么治理家庭和治理國家。
在八大條目中,其最主要的就是它的次序。所以,一個人只有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那么他才可以談論關于家庭和國家的事情。
重點在于,一個人首先要盡可能的革除對物質的追求和渴望,只有達到格物的境界,一個人才會明白事理,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只有這樣的話,一個人才能真正的做一個誠實的人。所以你的言行舉止一定要按照你自身的意圖出發,如果一個人想做好“正心”的話,那么這個人一定要知道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情緒不穩定的話,比如說:憤怒、恐懼等,那么這個人就不會得到“正心”的目的。
總而言之,只有一個人充分達成以上的因素之后,那么這個人才能真正的達到“修身”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齊家”和“齊國”嗎?其實這兩個條目的核心思想很相似。
而這個部分也對每個想做領導的人尤其重要。首先,就是“齊家”,就是一個人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
那么,什么是“齊國”?“齊國”就是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使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然后,如果一個人如果做不到“齊家”的話,那么這個人就不可能做到“齊國”的目的。
歸根結底,《大學》這本書其主要教育人們怎么從一個普通人變成一個有品德有修養的人的過程。它很明確地介紹了這個過程的次序,其主要強調的是,一個人如果想達到一定目的的話,那么這個人一定要從最基本的事情出發,從而達到更高的目的。
書中也談及到了關于“賢能的人”的道理。 因為“賢能的人”能夠抵擋住對物質的誘惑,從而精益求精,規范個人的行為舉止,坦誠相待,所以這樣一來,隨著自己品德的修養和提高,他最終會成為一個賢能的人。
然而,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卻缺少這種有賢能品質的人。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嘗試著改變一些不好的東西,那么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中庸》感悟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這就是為何我選擇了感悟《中庸》。 不偏不倚是中庸之道,正所謂至誠,至善。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一種境界,而正如孔子所說“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如今的“中庸”也許只不過是“平庸與調和”,卻“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這本與眾不同的經典,之所以能和《大學》,《論語》,《孟子》相提并論,是因為它有“慎獨自修,忠恕寬容,至誠盡性”的原則。“中庸”不是揚子的一毛不拔;不是墨子的“摩頂放踵利天下”,而是所謂的“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
這部書就像一個水平儀,一把尺子,衡量世間萬物。對或錯,公平或不公平,甚至符不符合道義,都能清晰得顯露出來。
作為孔子后裔子思,撰寫《中庸》,以傳承儒家思想。《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而后被宋代學人提到了突出地位上。
南宋的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中庸就是一個人既不善也不惡的本性,人性,與慧根。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是不可以離開片刻的,。
【第7句】: 《大學》《中庸》感悟
《大學》感悟 談及到《大學》這本書的話,我想對很多中國人來說都不是很陌生。
這本書,大約是在公元前三世紀撰寫的,它是四書五經之中的一本,其對當時的宋明理學有很大的影響。《大學》這本書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闡述的是三大綱領和八大條目;第二部分主要是對《大學》這本書的評論。
所以,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導人們怎么從平常的人變成賢能的人。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教一個人怎么修身,管理自己的家庭以至治理國家。
那么,在我的演講中,我會談及到我讀完《大學》之后的感悟。 首先,就是所謂的三大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的意思是我們每個人自身都有光明德性,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有做好人的能力。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要把這個好的方面發揚光大,因為人性本來的是善的,所以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一個賢能的人。
“親民”,也即“新民”。因為在周朝時代,“親”和 新”這兩個字是通用的,有著比較相似的涵義,而且這個綱領的評論都是與“新”有聯系的,所以“親民”其實也就是“新民”的意思。
那么,什么是“新民”?所謂的“新民”指的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主要核心意思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能力改正自身的缺點,從而變得更好。
這個話,即使你第一次犯了錯,第二次犯了錯,但是你不會感到無助和失敗。 所謂“止于至善”,概括的講就是指在生活中我們要規范自己的行為,盡可能的讓我們的行為舉止盡善盡美。
所以一個人想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經過慎重的考慮,要衡量是否自己做的這件事會影響到其他人的利益。而且,這個綱領對我們作為一名家庭成員也有很大的影響,這種思想可以調節和改善家人之間的關系,它會讓每個人家庭成員知道他們的責任所在,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
那么,這樣的話就不會發生一些像吵架之類不愉快的事情。 其次,就是所謂的八大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談到八大條目,我們可以把它劃分成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講關于個人本身的修養。第二個部分就是關于怎么治理家庭和治理國家。
在八大條目中,其最主要的就是它的次序。所以,一個人只有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那么他才可以談論關于家庭和國家的事情。
重點在于,一個人首先要盡可能的革除對物質的追求和渴望,只有達到格物的境界,一個人才會明白事理,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只有這樣的話,一個人才能真正的做一個誠實的人。所以你的言行舉止一定要按照你自身的意圖出發,如果一個人想做好“正心”的話,那么這個人一定要知道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情緒不穩定的話,比如說:憤怒、恐懼等,那么這個人就不會得到“正心”的目的。
總而言之,只有一個人充分達成以上的因素之后,那么這個人才能真正的達到“修身”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齊家”和“齊國”嗎?其實這兩個條目的核心思想很相似。
而這個部分也對每個想做領導的人尤其重要。首先,就是“齊家”,就是一個人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家人之間能夠和睦相處。
那么,什么是“齊國”?“齊國”就是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使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然后,如果一個人如果做不到“齊家”的話,那么這個人就不可能做到“齊國”的目的。
歸根結底,《大學》這本書其主要教育人們怎么從一個普通人變成一個有品德有修養的人的過程。它很明確地介紹了這個過程的次序,其主要強調的是,一個人如果想達到一定目的的話,那么這個人一定要從最基本的事情出發,從而達到更高的目的。
書中也談及到了關于“賢能的人”的道理。 因為“賢能的人”能夠抵擋住對物質的誘惑,從而精益求精,規范個人的行為舉止,坦誠相待,所以這樣一來,隨著自己品德的修養和提高,他最終會成為一個賢能的人。
然而,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卻缺少這種有賢能品質的人。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嘗試著改變一些不好的東西,那么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中庸》感悟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這就是為何我選擇了感悟《中庸》。 不偏不倚是中庸之道,正所謂至誠,至善。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是一種境界,而正如孔子所說“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如今的“中庸”也許只不過是“平庸與調和”,卻“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這本與眾不同的經典,之所以能和《大學》,《論語》,《孟子》相提并論,是因為它有“慎獨自修,忠恕寬容,至誠盡性”的原則。“中庸”不是揚子的一毛不拔;不是墨子的“摩頂放踵利天下”,而是所謂的“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
這部書就像一個水平儀,一把尺子,衡量世間萬物。對或錯,公平或不公平,甚至符不符合道義,都能清晰得顯露出來。
作為孔子后裔子思,撰寫《中庸》,以傳承儒家思想。《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而后被宋代學人提到了突出地位上。
南宋的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中庸就是一個人既不善也不惡的本性,人性,與慧根。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是不可以離開片刻的。
【第8句】: 摘抄《中庸》優美句子(不少于100句)
【第1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白話解: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著本性以做人處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來修正過與不及的差別現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這稱之為教化。
這個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正道了。 【第2句】: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白話解: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
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恐懼害怕。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處所,最微細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特別謹慎。
【第3句】: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白話解: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心是平靜無所偏倚的,稱之為『中』;如果感情之發生都能合乎節度,沒有過與不及則稱之為和。
『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夠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達到圓滿的境界,那么天地萬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第4句】: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 ◎白話解:孔子說:「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為君子能隨時守住中道,無過與不及;小人之所以違反中道,是因為小人不明此理,無所顧忌無所不為。」 【第5句】: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
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白話解:孔子說;「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歡征詢別人的意見,就算是淺近的話,也歡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別人的錯誤和不好的意見隱藏起來,同時又表揚別人正確的好意見,最后再將眾人的意見,所有過與不及之處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這就是舜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擁戴,與津津樂道的緣故吧!」 【第6句】:子路問「強」。
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白話解:子路問孔子怎樣叫做『強』?孔子說:「你所問的是南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