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警察授旗感言
學習人民警察內務條例心得體會
由監察部、人力資源部和社會保障部、公安部聯合起草的《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例》即與國家有關行政法規銜接緊密,又顯現了公安機關的職業特點,特別是針對公安機關常見易發的痼疾和頑癥,設定了加強內部管理和相關行為的懲戒性規定。
《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紀律條例》成為堅持從嚴治警,加強公安隊伍建設的一部綜合性重要紀律規章,對進一步貫徹從嚴治警方針具有里程碑意義。
《條例》的出臺填補了公安機關紀律方面的空白,與《人民警察法》、《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內務條例》和《公安機關人民警察獎勵條例》等相配套實施,即體現了公安隊伍正規化、法制化建設的要求,又為進一步推動公安隊伍正規化、法制化建設提供了保障 《條例》的貫徹實施進一步調高了公安紀律懲戒工作的法制化、規范化水平,有利用推進用制度管權、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切實解決公安民警管理上失之于寬、失之與軟的問題,對于建設一直政治堅定,業務精良、作風過硬、人民滿意的公安隊伍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或 街道分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現已一年時間。
對于社區治安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社區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談一點個人膚淺的認識。
作為一名街道社區工作者,一定要樹立勤政為民的思想,只有把居民群眾的利益掛在心上,抓在手上。
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積極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權益。
作為一名綜治專干在基層工作中,我還有很多先進的東西需要學習、需要更多的掌握社區內百姓的實際情況,從而全面的做好社區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社區是城市管理的最基層單位,是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沒有社區的穩定,也就沒社會的穩定。
城市社區要正常穩定地發展,首要的標準是安全,治安搞不好,群眾就沒有安全感,因而其他任何建設都無從談起,所以我們必須以治安為突破口,加上提高市民文化素質,搞好公益福利,才能將城市社區搞好。
首先,加強城市社區治安管理。
第一,在社區中建立戶籍民警執勤室,使民警緊貼群眾,不但有利于樹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而且有利于密切警民關系,群眾有困難可以及時找警察,從而保障社區內外良好的治安秩序。
第二,建立社區保安巡邏隊(可由下崗失業人員組成)加強社區內部巡邏。
確保社區內的打擊和防范違法犯罪活動在力度、時間和空間上有絕對的優勢。
總之,公安民警和保安在城市社區內不斷流動和頻繁出現,不但會方便社區居民,而且還給犯罪分子極大的威懾力,減少犯罪得手的機會,從而有效地減少犯罪,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
其次,搞好人防和物防結合 。
第一,加強人防,強化動態防范。
加強治安組織網絡化建設,在社區關鍵部位配備人防力量進行控制,在社區設立戶籍民警執勤室,組建保安巡邏隊。
另外還可以建立多種形式的群眾聯防組織,選出樓棟值班人員等,這樣的人防力量覆蓋了整個社區,犯罪分子自然難以下手。
第二,落實物防,加強防范硬件建設。
我們可以要求社區居民大家出錢籌集資金安裝防盜門、防盜窗,另外有轄區單位資助建立治安管理辦和民警保安執勤室,安裝單元電控門閘和圍墻護欄等。
實施封閉管理,形成立體的防范格局,預防犯罪。
宣傳教育與重點幫教矯正結合 。
開展城市社區的宣傳教育,是城市社區管理的基礎,其目的在于通過教育來提高居民素質,消除產生犯罪的主觀條件,提高預防犯罪的意識和積極性。
首先是思想、道德教育,真實案例,使居民了解目前治安狀況及預防犯罪與本身利益的關系,樹立共同創建美好家園的先進思想,凈化社會環境,預防犯罪。
其次是文化知識教育,通過對城市社區居民進行基礎文化知識、法制知識和科學知識的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識,使社區居民自覺守法并懂得怎樣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打擊和預防犯罪。
社會治安問題防治是一個系統,因此我們在進行街道治安綜合治理的時候,要注重系統效應,從各個方面入手,從小事做起,搞好城市社區正體現了這一點,這樣才能將整個街道的治安綜合治理搞好,從而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社區繁榮穩定,街道長治久安,社會和諧健康地發展下去
只有這些了
求一篇監獄人民警察關于“愛崗敬業”主題的隨筆或感悟,2000字左右,拜謝
愛崗敬業是人類社會最為普遍的奉獻精神,它看似平凡,實則偉大。
一份職業,一個工作崗位,都是一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障。
同時,一個工作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
所以,愛崗敬業不僅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
愛崗敬業應是一種普遍的奉獻精神。
從一個城市來說,沒有人當市長是不行的;同樣,如果沒有人去掃地、清除垃圾也是不行的。
想當市長的人多的是,想掃地的人肯定不多。
但在一個城市里,市長只需要一人,清潔工人卻需要幾百人、幾千人,甚至幾萬人。
無論是心甘情愿的,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只要是在自己既得的工作崗位上認真負責,盡心盡力,遵守職業道德,這就是一種普遍的奉獻精神。
在我們國家,如果大大小小的公務員、企事業單位職工、私營企業主、個體戶都能夠表現出這種奉獻精神,人民就會更加富裕,國家就會更加強盛。
只有愛崗敬業的人,才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不斷地鉆研學習,一絲不茍,精益求精,才有可能為社會為國家做出崇高而偉大的奉獻。
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等一大批黨和人民的好干部都是在本職工作崗位上嘔心瀝血,勤政為民;當非典疫情襲來,一大批平時并不引人注目的醫生、護士和科研人員,挺身而出,冒著生命危險,沖上第一線,拯救了一個個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同胞的生命,有人還為此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愛崗敬業是平凡的奉獻精神,因為它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應該具備的;愛崗敬業又是偉大的奉獻精神,因為偉大出自平凡,沒有平凡的愛崗敬業,就沒有偉大的奉獻。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正呼喚著億萬具有愛崗敬業這種平凡而偉大的奉獻精神的人。
具備愛崗敬業這種平凡而偉大的奉獻精神的人,永遠都是強大民族的脊梁
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每個人都要服從國家的分配,國家按計劃把我們每個人安排到一定的工作崗位上,我們不論走上哪個工作崗位都要干一行,愛一行。
目前,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實行的是求職者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這種就業方式的好處,就是能使更多的人從事自己所感興趣的工作,用人單位也能挑選自己所需要的合適人選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雙向選擇的就業方式為更好地發揮人的積極性創造了條件。
這一改革與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基本規范要求的愛崗敬業并不矛盾。
首先,提倡愛崗敬業,熱愛本職,并不是要求人們終身只能干“一”行,愛“一”行,也不排斥人的全面發展。
它要求工作者通過本職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圍內做到全面發展,不斷增長知識,增長才干,努力成為多面手。
我們不能把忠于職守、愛崗敬業片面地理解為絕對地、終身地只能從事某個職業。
而是選定一行就應愛一行。
合理的人才流動,雙向選擇可以增強人們優勝劣汰的人才競爭意識,促使大多數人更加自覺地忠于職守,愛崗敬業。
實行雙向選擇,開展人才的合理流動,使用人單位有用人的自主權,可以擇優錄用,實現勞動力、生產資源的最佳配置,勞動者又可以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個人的專業、特長、興趣和愛好選擇職業,真正做到人盡其才,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
這與我們所強調的愛崗敬業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求職者是不是具有愛崗敬業的精神,是用人單位挑選人才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標準。
用人單位往往錄用那些具有愛崗敬業精神的人。
因為只有那些干一行,愛一行的人,才能專心致志地搞好工作。
如果只從興趣出發,見異思遷,“干一行,厭一行”,不但自己的聰明才智得不到充分發揮,甚至會給工作帶來損失。
另外,現實生活中能夠找到理想職業人必定是少數的,對于多數人來說,必須面對現實,去從事社會所需要、而自己內心不太愿意干的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干一行,愛一行”的精神,那么你就很難干好工作,很難做到愛崗敬業
人民警察的入職誓詞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表示中央軍委決定授予武警部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旗”,是為了更好地激勵武警部隊官兵履行新時代使命任務,永遠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
武警部隊成立于1982年,包括內衛、黃金、森林、水電、交通等部隊和邊防、消防、警衛部隊。
在此之前并沒有旗幟。
此次授旗儀式后,武警部隊首次擁有了自己的旗幟。
?吳謙介紹武警部隊旗的寓意:武警部隊旗上半部保持八一軍旗樣式,寓意武警部隊誕生于人民軍隊的搖籃,傳承著紅色基因,表示武警部隊是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
下半部鑲嵌三個深橄欖綠條,代表武警部隊擔負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海上維權執法、防衛作戰三類主要任務及力量構成。
有困難找警察是誰說過話
根據網上能查到的源該是福建省漳州市公副局長郭韶翔說句話,1991年1月,任漳州市公安局薌城分局治安巡邏中隊中隊長的郭韶翔自掏腰包,在漳州市電視臺播放了將當地110報警臺更改為110報警服務臺的廣告,并向全市人民作出承諾:“市民有困難,需要警察幫助的均可撥打110。
” 從溺水、自殺、斗毆等報警,到開鎖、尋人、問路等求助,都被納入“110報警服務臺”服務范圍,這就是“有困難找警察”的來由。
1996年,“有警必接、有難必幫、有險必救、有求必應”的“漳州110”被國務院命名為“人民的110”。
1999年 中國社會化進程,全國民警推動“有困難找警察”,學習福建110做事風采,“有困難找警察”這句話在全國范圍廣為流傳。
如何從一名軍人轉變為人民警察
發給你一篇近似文章,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啟發。
近年來,隨著部隊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編制調整深化,大量的軍人退出現役。
而轉業軍人因為知識結構和對軍人這個職業的眷念等原因,有較大部分在回到地方以后都選擇了警察這個職業。
作為一名曾經是軍人的我,同樣在回到地方以后也選擇了警察作為自己的第二職業,在選擇警察這個職業之初,想法非常簡單,認為自己脫下軍裝穿上警服就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警察
但結果卻大大出乎意料。
當我被分到城西派出所時,參加第一次工作會議時的感覺就像自己是剛入伍時的新兵。
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好像進入了一個未知的世界。
頓時明白了隔行如隔山的道理。
從那一刻起我就收起了自己那份輕浮與無知,在從警的這段時間里我就像一個新兵一樣在摸索中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
逐漸地有了一些個人心得與體會: 首先,要端正態度,擺正位置。
作為轉業軍人通常都是在部隊多年,都曾擔任過一些領導職務,有一定的管理教育經驗。
也因此滋生了一種驕傲自滿的情緒,面對著新單位的領導或同事、特別是比自己年紀輕的同事不放在眼里,認為自己在部隊的工作時間比較長,經驗豐富,從而不能清醒地認識自己。
喬叟說:“自知的人是最聰明的”。
可能你在軍隊有著豐富的管理經驗,或者在自己的專業上是出類拔萃的,但在新的崗位一切都是新的,你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一個全新的領域。
如果不能端正態度,清醒地擺正自己的位置,那就無法放下架子,以虛心的態度來學習新的知識,更無從談起勝任新的崗位。
所以虛心的態度是邁好角色轉變的必要前提。
其次,要虛心學習,努力工作。
由于長時間在部隊工作,所學知識與現在崗位需要差距較大,再加上與社會接觸較少,無論管理還是專業知識都有著很大的差異。
所以一切都要從頭開始,要從基礎學起,學習民警的一般職責,了解工作的內容和要求;要從書本中學習,系統學習法律知識,掌握辦案程序和方法;要從身邊人學習,加強實踐,提高處理各類事件的方法和應變能力。
在工作中盡量少說多看、多干。
在遇到不明確的地方要多問、多動腦。
要做到不恥下問,能者為早師。
只有這樣才能盡快地熟悉和掌握業務知識。
因此虛心學習、努力工作是轉業軍人勝任新崗位的堅實基礎。
第三,要密切關系,加強團結。
在進入新的單位如何加強團結、搞好同志之間的關系是每一個轉業軍人都要面對的問題。
與人相處首先要認識自己,不能因為曾經的職務關系而輕視同事;更不能因為年齡的大小而倚老賣老。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新環境中,只有相處好同事之間的關系,工作才能得以順利開展。
所以說,密切同事之間的關系是勝任新崗位的有力保障。
第四,要加強修養,注重形象。
由于受部隊教育多年,大部分轉業軍人都能注重自身的修養和形象,但是也有少數干部認為從部隊轉業回到地方,終于可以放一下了,于是在言談舉止上不是很注意,有損軍人的形象。
其實,選擇了警察這個職業,我們更應該要嚴格要求自己,因為他是面對廣大人民群眾,直接代表著執法機關在老百姓心中的面貌和形象。
作為轉業軍人我們更應該要把部隊好的傳統繼承和發揚。
把好的作風帶到新的工作崗位上。
因此加強修養、注重形象是我們勝任新的工作崗位直接保證。
英國歷史學家弗勞德說:“一棵樹如果要結出果實,必須先在土壤里扎下根,同樣一個人要學會認識自己,依靠自己,尊重自己,不接受他人的施舍,不等待命運的饋贈,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可能做出成就。
”相信作為曾經是一名合格軍人的我們也一定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警察
在城西派出所新的崗位成就新的事業。
警察宣誓誓詞
《中國公安廉政宣言文:在上,警察的一言,決不玷污金色的盾憲法在上,警察的一思一念,決不觸犯法律的尊嚴。
人民在上,警察的一生一世,決不辜負人民的期望。
我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國徽宣誓:為了國家的昌盛,為了人民的安寧;中國警察,與各種犯罪活動進行永無休止的斗爭,直至流盡最后一滴血。
為了神圣的使命,為了犧牲的戰友;中國警察,寧愿清貧,永不貪贓。
以我廉潔,守護正義。
從警一日,清廉終生。
為何從警如何做警為誰用警心得體會
第一篇: “民之所思,我之所憂,民之所憂,我之所行”。
作為一個有知識、有理想、有抱負的熱血青年,能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的警察事業中來,我覺得無比榮耀。
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為民入警我們就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為人民服務的無限的事業當中去,心中時刻想著人民的疾苦。
為民從警,要樹立崇高理想和堅定的信念。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在前進的道路上到處是坎坷,布滿荊棘,我們要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要有具有戰勝一切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要沉得住氣,靜得下心,要堅持下去。
為了人民能安居樂業,國家能繁榮昌盛,我們更要有“d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
為民從警,要相信群眾、尊重群眾、依靠群眾。
人民是歷史的主宰者,人民是社會進步的階梯,沒有人民,就沒有社會的發展,沒有人民,就沒有國家的繁榮昌盛;因此,我們要尊重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我們的社會才更加和諧美好。
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與支持,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建設我們的國家。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民的安居樂業需要我們,民族的振興需要我們,國家的強大需要我們。
做為當代人民警察,我們要敢于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重擔期望。
為民做警,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我們要把人民賦予的職責看得比泰山還重,無私無畏,親歷親為,要把群眾工作做深做細做實,要向群眾廣泛了解情況,養成艱苦奮斗的作風,勤政為民,做人民群眾的“知心人”。
為民做警,要有剛正不阿、無私奉獻的精神。
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自之心。
”;在情感面前,情為民所系;在利益面前,做到利為民所謀;在權利面前,權為民所用,做到兩袖清風,一塵不染;要強化公仆意識,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擺在第一位。
“樂民所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所憂者,民亦憂其憂。
”為民從警沒有豪言壯語,只有俯首勤為,不管何地,不論何時, 不論何崗位,一心為公,永不停歇,始終甘為人民的孺子牛。
為民用警,要堅守崗位,勤政為民。
無論身居領導崗位,還是普通職位, 始終克己奉公、心系群眾,把自己當成是人民群眾的勤務員,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幫群眾排憂解難。
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融入群眾中去,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實現警民一家親。
為民用警,要勇于探索,推陳出新。
沒有創新力的民族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民族,沒有創新力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國家,同樣,作為一名人民警察在工作中我們不能一層不變,不能,要勇于探索,勇于創新。
在工作中多思考改進工作方法,讓人民群眾少走些彎路;多一些理性的舉動;讓人民群眾少一點抱怨;多做有益于人民的事,讓群眾臉上多些燦爛的笑容。
第二篇: 為深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堅定公安民警理想信念,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和群眾觀點,增強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以群眾工作推動發展,以發展更好服務人民群眾,黨委近日下發通知,決定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組織全國深入開展“為何從警、如何做警、為誰用警”大討論活動。
通過近一個月來的討論學習,本人談點體會認識。
一、正確理解人民警察與人民的關系 人民警察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警民關系就如同是種子與土地、魚與水的關系,只有植根沃土,才能開花結果;只有融入水里,才能充滿活力。
無論形勢怎么發展、條件怎么變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人民警察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維護人民的利益。
二、充分認識開展這次大討論活動的重要意義 “為何從警”就是要解決為何當民警的問題,始終強調人民警察的人民屬性,切實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增強公仆意識;“如何做警”就是要解決如何正確履職盡責的問題,以民意為導向,認真踐行,大力實施民生警務;“為誰用警”就是要解決為誰執法、為誰服務的問題,一切為了群眾,立警為公、執法為民。
深入開展“為何從警、如何做警、為誰用警”大討論活動,是黨委緊密結合的性質特點和職責任務,深入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部署,是深化學習教育、加強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載體,是從思想上解決當前公安隊伍中存在突出問題的重要手段。
開展好大討論活動,對于教育引導廣大民警充分認清的根基所在、職責使命和力量源泉,進一步增進群眾感情,站穩群眾立場,提升群眾工作能力,不斷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努力使廣大民警的思想作風有明顯轉變、有明顯提升、服務效能有明顯提高,進一步樹立人民公安為人民新形象,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學習開展“為何從警、如何做警、為誰用警”討論活動的一些體會認識 要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搞清為何從警問題,必須把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首要的基本問題來解決,做到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維護執法為民的表率。
人民警察要牢固樹立公安事業的堅定職業信念和對警察職業的執著,要做到懷有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不負黨和人民的厚望,要以快捷、公正、高效的和執行活動贏得社會公眾的信任。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的一貫工作原則和方法。
人民警察屬于人民,來自人民,人民警察為人民,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切實增強便民為民的服務群眾觀念,打牢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的思想基礎。
要樹立民意主導警務理念,做實“三民警務”,做人民群眾的服務者。
解決好如何做警問題,是新時期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和迫切要求。
一要認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斷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努力使廣大民警的思想作風有明顯轉變、有明顯提升、服務效能有明顯提高,進一步樹立人民公安為人民新形象。
二要牢固樹立民意主導警務的理念,以落實14項便民利民措施和省廳“十二項措施”為契機,切實解決民需,發動民眾,維護民安,做實“民需警務”、“民動警務”和“民安警務”,做到對群眾深惡痛絕的事“零容忍”,對群眾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努力使各項公安工作更加順應群眾要求、符合群眾意愿,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到管理更人性、服務更貼心、辦事更便利,努力為公安工作贏得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三要提高民警的執法素質、和法律業務知識,要培養每個民警樹立“百姓無小事”的為民觀念,加強,徹底根除衙門作風。
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當好人民群眾的“保護神”。
解決好為誰用警問題,是檢驗公安機關和人民警察是否具有人民屬性的關鍵所在,也是人民警察是否能當好捍衛者、平安中國建設者、公平正義維護者、群眾權益保障者的重要意義所在。
人民群眾受困時,首先想到的是人民警察;人民警察臨危時,前往救助的還是人民警察。
人民警察為人民,人民警察來自人民,人民警察的權力也來自人民,人民警察要為人民行使執法權力。
《人民警察法》規定,“人民警察的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護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財產,保護公共財產,預防、制止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
”公安部“三項紀律”中第一條也對人民警察進行明確紀律規定,“決不允許面對群眾危難不勇為”。
當前,面對人情、關系的干擾,金錢、物欲的誘惑,人民警察要牢固樹立民本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密切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在各項執法工作中,把人民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人民群眾的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第一考慮,把人民群眾的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去執法,帶著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衛國家社會政治穩定的職責理念去工作,當好國家和人民群眾的“保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