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觀后感言
2022感動中國盧永根觀后感800字
:202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盧永根:天意憐幽草 人間重晚晴 事 跡:盧永根教授將十多個存折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戶,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這是她們畢生的積蓄,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
2022感動中國觀后感
《感動中國》是中央電視臺打造的一個精神品牌欄目,由新聞中心社會專題部活動直播組承辦,每年元宵節前后推出,已經連續舉辦多年,下面YJBYS小編為大家整理了5篇感動中國的觀后感,供大家參考,由于2022年感動中國尚未播出,以下內容為2022年感動中國內容,小編會及時更新,請大家及時關注。
2022年感動中國觀后感一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昨晚落下了帷幕。
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跡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劉盛蘭對自己很摳門,但在給學生捐款的時候卻很大方,劉盛蘭是一位普通再不過普通的村民,每天清晨,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著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
他18年幾乎沒嘗過肉味兒,沒填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不舍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10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
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但這些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
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
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該思考答案。
從老人的舉動中,能清楚的感受到他的慈愛之心、友善之心。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
可以說,沒有人是為了今天的獎臺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
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為忠于自己的內心,緣于愛。
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疲于張開發現美的眼睛。
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眼前,就在處理中心,處處都有令人感動的人和事。
有默默奉獻、踏實嚴謹的老前輩,也有積極進取、鉆研努力的年輕人,有關懷體恤員工的領導、也有相互關愛的同事,無論是精誠合作,永不言敗的團隊精神,還是拔得頭籌,閃耀著獨特的個人魅力,在一點一滴中都流淌著感動,撞擊著我們的心靈。
張開眼睛,去發現身邊小細節中隱藏的,被忽略的感動吧! 感動中國讓我們明白,自己的路該怎么走;感動中國讓我們清楚,人的夢想該如何做。
感動中國讓我們知道人應該懂得關愛和感恩,懂得堅強和堅持;感動中國激勵我們年輕人前行和進步;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感動就在我們身邊,感動一直在傳遞著和發揚著,相信和期待更多的愛和夢想被點亮,愿好人一生平安,愿善良的人,收獲福報。
感動中國觀后感用政治觀點400
范文一中央一套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晚會已經連續舉辦十年了,盡管主持人敬一丹和白巖松的臉上刻上了歲月的滄桑,然而傳播正能量的勁頭依然不減,方興未艾。
每年一次的頒將晚會,被國人譽為年度精神大餐。
十年來,我們家幾乎每年都會全家收看,作為全家接受正能量大課堂,今年四歲的小凡寶也和我們一起收看了頒獎晚會。
看到奶奶流淚時,趕忙遞上面巾紙,勸奶奶擦眼淚,不要哭。
每年我都會發短信或微信到朋友圈,建議朋友收看,好東西不忘與朋友分享。
昨晚,我們深深地被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仁醫胡佩蘭、不悔的信念方俊明、“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將軍夫人龔全珍、拾荒助學老人劉盛蘭、真誠村官段愛萍、懸崖邊上護夢人格桑德吉、守墓老兵陳俊貴、救人致殘無怨無悔方俊明、母愛助子姚厚芝和特別獎“載人航天英雄群”的事跡感動。
他們身上彰顯了中華民族開拓創新、崇仁厚德、誠實守信、以誠待人、助人為樂、自強不息、樂于奉獻的優良品德與精神。
這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寶貴資源和軟實力。
老子在世間萬物中最崇尚的是水,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甘于處眾人之所惡而無怨。
龔全珍、胡佩蘭、段愛萍等以柔弱的身軀彰顯著傳統美德和人間大愛,她們傳遞的正能量是強大無比的,我們的社會特別需要這種正能量。
段愛萍書記道出了獲得群眾信任的真諦,那就是真誠待人、以心換心;龔全珍老人道出了為什么能夠一輩子做好事的秘訣,那就是思考每一天是否對社會對人民有益;胡佩蘭道醫生出了生命不息服務不止的心聲,那就是能為病人服務生命才有價值。
每一個“感動中國”人物都是一座精神豐碑、正氣源泉、生命綠洲。
我們不能不對他們肅然起敬,不能不對他們鼓起掌聲
在他們面前,自己覺得十分渺??;與他們對比,自己感到十分慚愧;向他們學習,會凈化心靈、洗滌塵垢、提升境界,從而提高幸福指數。
如因為特殊原因錯過了收看的朋友,還可以抓住重播的機會,這頓精神大餐千萬不要錯過。
范文二讓我很感動的是拾荒老人劉爺爺,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頒獎辭: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
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
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都應該思考答案。
追求金錢,名利儼然是這個世界的價值觀了,但就是在一位老人身上,我看到了向前的力量,一個人不論有錢沒錢都是一日三餐,一個人不論有沒有名氣睡覺的時候都只需要一張床,物質真的那么重要么
是的,我們離不開錢,但是我們可不可以有錢還有愛心,人在做天在看,當我們老了的時候,當我們到最后的那一天,我們留給后人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財富,劉老爺子艱苦的生活并沒有阻止他的愛,我們哪里有什么理由放棄愛呢
每個人都該愛自己,愛別人。
這位將軍夫人一句話,值得我們所有人反省,守護開國將軍夢想,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革命老人龔全珍。
頒獎辭:少年時尋見光,青年時遇見愛,暮年到來的時候,你的心依然遼闊。
一生追隨革命、愛情和信仰,輾轉于戰場、田野、課堂。
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勛章。
“做一輩子的好人不難,只要每天檢查檢查自己”,每天都想想自己哪些做的好,哪些可以做的更好
我從來都不知道這個道理
不過,我相信我是知道的,只不過我覺得沒有人做得到,現在有人做了,原來真的只要每天反省檢查就能做好,這就是正能量,我們每天反省檢查就能做好,這個道理在龔老師身上得到了完美詮釋。
正能量:“做一輩子的好人不難,只要每天檢查檢查自己”,從我做起,從你做起
感動中國讓我們明白,自己的路該怎么走;感動中國讓我們清楚,人的夢想該如何做。
感動中國讓我們知道人應該懂得關愛和感恩,懂得堅強和堅持;感動中國激勵我們年輕人前行和進步;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感動就在我們身邊,感動一直在傳遞著和發揚著,相信和期待更多的愛和夢想被點亮,愿好人一生平安,愿善良的人,收獲福報,祝福您們健康長壽。
感動中國2022觀后感 在這個社會上,總有一些令我們贊揚的人。
每年的“感動中國頒獎晚會”為這些人提供了一個舞臺,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事跡。
在這個簡單,而又充滿意義的舞臺上,閃耀的不是明星,而是一個個平凡的普通人。
他們單薄的力量,卻能迸發出如此令人敬佩的光芒,實在令人震驚。
在這些人中,有帶領科研團隊實現氫彈研究突破的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于敏;放棄安逸生活堅持在貴州山區義務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孫麗娜夫婦,為南水北調做出巨大奉獻的基層干部趙久富;默默捐款20余年從不留真名的普通市民張紀清;為了能讓失聰的兒子接受正常教育,和兒子同桌16年的母親陶艷波;打擊暴恐分子囂張氣焰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對麻風病人不離不棄,守望麻風村數十年的醫生肖卿福;無微不至照顧癱瘓父親的孝女朱曉暉;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014年逝世的科學家師昌緒;接力幫助殘疾鄰居、創建美麗家園的居民大院隴海大院。
在這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這位為了讓兒子接受正常教育,和他同桌6年的母親。
“他的四周寂靜下來,你的心完全沉沒。
除了母愛你一無所有,但也要橫下心和命運爭奪。
十六年陪讀,你是他的同桌,你做他的耳朵,讓他聽見這世界的輕盈,也聽見無聲的愛。
”這是她的頒獎詞。
48歲的陶艷波,辭職陪著失去聽說能力的兒子一起上學,12年苦讀,兒子如愿考上了大學,她則被親切地稱為“同桌媽媽”。
這是多深沉的母愛,才能有12年的陪伴苦讀。
每天從早到晚,她幾乎都要陪伴在兒子楊乃彬身邊,和他一起學習,做他的老師、陪讀,十二年如一日。
我被這位偉大的母親深深感動。
收看完這期節目后,內心隨之涌上的不僅僅是感動,還有無法言喻的人性的震撼。
愿中國能有更多的平凡普通的好人好事,愿有更多的人能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2022觀后感500字
一年一度的“人物”頒獎晚會昨晚落下了帷幕。
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跡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在2022年的節目中,有帶領團隊實現氫彈研究突破的科學家、“”功勛;有放棄安逸生活堅持在山區義務的退休外交官、夫婦;有背井離鄉、為做出巨大奉獻的基層干部趙久富,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從不留真名,成為一座城市精神坐標的普通市民——張紀清。
2014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院。
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
人們發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是“炎黃”。
當時這筆捐款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工資。
從此以后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小學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
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地甚至還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14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于現身了,他就是張紀清。
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后成了鎮上首個萬元戶。
手里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
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
張紀清在家里明確表態,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
現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在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
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著他。
這份堅持27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大愛深沉
看過《感動中國》之后,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
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跡。
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吧
《感動中國2022頒獎晚會》觀后感 1500字
觀后感感動中國,感動到底是什么呢
何以后面加上中國二字呢
感動,感動,顧名思義,感情觸動。
到底是什么樣感情才能叫全體的中國人民都為之觸動
這個在我的腦海中盤旋的問題,在我看完十個獲獎人物的時候,清晰了起來。
無論是隴海大院愛的馬拉松,還是埃博拉醫療隊在危難時刻依舊和非洲人民在一起的舉動;無論是一介書生,國之棟梁的,還是咬緊牙關十三年守護父親的朱曉暉……這些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無不令人感動、聲淚俱下。
他們堅守著、繼承著、發展著、彰顯著我們中華民族善孝的優秀品質,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演繹著人間大愛,人間真情。
是優秀品德,感恩之心,使他們做出了感人善舉,使他們的事跡感動了中國。
感動中國的傳承與發揚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對道德發展和經濟發展的思考與探索,感動中國,其實是對優秀精神的一種寄托,是虛無縹緲的靈魂與現實接軌的媒介,是美好品質發揚傳承的載體。
每一次觀賞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都是讓我的心與情得以進一步軟化、激發、培育和提升的好時刻;這些感動中國的人物的故事,讓我的心更加溫婉、溫潤,更能被感動、感化。
至今,我還能有一顆能夠感動的心,要感謝諸如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之類的節目、影視劇和文學作品。
我會很好地珍惜這些人物、這些故事帶給我的精神滋養、文化陶冶,我會繼續努力地讓自己有一顆能夠感動的心,有一份能夠有一定熱度的心。
在感動與眼淚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圖片里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2022觀后感
2022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一是誰,讓你在2022年為之動容?是誰,讓溫暖的陽光照進了寒冬?——題記每年,都會有這樣一群人,站上感動中國的舞臺。
這是一個樸實無華的舞臺,沒有絢麗的背景,也沒有耀眼的閃光燈。
但這個舞臺,卻有著這樣一群人,他們如同這舞臺一樣,樸實無華,但他們卻在這樣一個經濟繁榮的年代選擇去追求精神上的富有。
他們,感動了中國。
在他們其中,有隱姓埋名三十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有年屆九十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有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筑路士兵墓的老兵陳俊貴;有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干部段愛平;有三十五年前仆后繼,追逐科技夢想的“油菜花父子”;堅持出診的仁醫吳佩蘭;有為子女籌學費,耗時三年繡出《清明上河圖》的重病母親姚厚芝;有榮譽遲到二十八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見義勇為好市民方俊明;還有守護開國將軍夢想,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革命老人龔全珍。
他們,都有著同一種精神——奉獻。
在他們當中,有一位老人最令我印象深刻,他就是——劉盛蘭。
他是一位標準的“五保”老人,七年來堅持拾荒助學,而自己卻幾乎未嘗肉食,未添新衣。
老人的衣物以及許多的食物都是撿來的。
就是這樣一位普通而不平凡的老人,連他自己也沒想到,自己這七年來所寄出的金額竟多達七萬余元,前后共資助了一百多名貧困學生!七萬元,對于這樣一位“吝嗇”得連饅頭都舍不得買的老人,該是一筆多么巨大的金額!七萬元,或許僅僅是企業家隨手拋出的一張支票。
從一方面來說,那些企業家們的確是富有的,但他們的內心,卻是空虛的!劉盛蘭老人的精神財富是他們不能用金錢換來的。
劉盛蘭老人為這些學生們傾其所有他在自己風燭殘年之時,將自己的人生價值發揮到了極致!老人是普通的,或許在茫茫人海之,我們不能尋覓到他的身影;但老人卻又是不平凡的,因為他有著一顆善良博愛的心。
或許,他的身體已經變得佝僂;但是,他卻用自己高貴的心靈,在九旬的高齡上俯視生命。
當我們大把地揮霍著父母的金錢時,我們是不是該想想,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有一位老人,將一堆堆廢品小心翼翼地放進編織袋里,用這些廢品,攢起一個又一個貧困學子的夢想!幾多落花擦過額際?幾多枯葉綴上衣襟?幾多流水帶走熟悉的人群?幾多雁陣驅走臉上的笑顏?時間悄然掠過我們的頭頂,萬物以驚人的速度和奇妙的規律變化著。
春去秋來,花開花落。
變的是時間,不變的是老人善良博愛的心。
是他,讓我在二零一四年為之動容;是他,讓溫暖的陽光照進了寒冬。
2022(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后感
給你一篇觀后感吧觀后感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昨晚落下了帷幕。
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跡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在2022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有帶領科研團隊實現氫彈研究突破的科學家、“”功勛;有放棄安逸生活堅持在貴州山區義務支教的退休外交官、夫婦;有背井離鄉、為做出巨大奉獻的基層干部趙久富,但是在這些人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默默捐款20余年從不留真名,成為一座城市精神坐標的普通市民——張紀清。
2014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院。
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
人們發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是“炎黃”。
當時這筆捐款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工資。
從此以后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小學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
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地甚至還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14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于現身了,他就是張紀清。
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后成了鎮上首個萬元戶。
手里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
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
張紀清在家里明確表態,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
現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在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
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著他。
這份堅持27年的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是他讓我感受到了大愛深沉
看過之后,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
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為之震撼的感動事跡。
用心去看世界,去發現細節的感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