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61回微感言
三國演義第61回趙云截江阿斗孫權遺書退老瞞讀后感1
孫權欲乘劉備出征西川的時候奪回荊州,便用張昭之計,謊稱吳國太病重,要見女兒和外孫,想把妹妹和劉備唯一的血脈阿斗騙回江東.一為保親妹妹安全,二為要挾劉備歸還荊州!孫尚香不知是計,帶阿斗回江東,巧被趙云知道,單槍匹馬追之,至江邊借一魚夫小船,孤身一人搖漿而追!追上之后.奮勇殺退東吳數人,奪回阿斗,但背靠江水情況危急,所幸此時張飛趕來,幫忙帶回阿斗,孫尚香只好孤身回江東,從此再未見到劉備,后來劉備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但被陸遜用計火燒連營,其聞劉備于白帝城病死,旋即跳江自殺! 人物性格: 趙云:忠心護主,武藝和膽色蓋世無雙!兩度與危難之時救回后主,留下千古美名!
三國演義61-120回讀后感
三義》讀后感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贊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于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里,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后,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里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么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里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云,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于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云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后,伊藉執著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
」于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里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
”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舍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于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的感想或梗概
寫了曹操在建成銅雀臺后與眾官大宴,曹操拿了一件四川錦袍,讓眾武官比試射箭,錦袍放在一柳樹上,下面有一靶,射中紅心者可以得到錦袍,最后許諸和徐晃大打出手,把錦袍撕爛了.然后曹操又讓文官比賦詩. 周瑜設計想消滅劉備取回荊州,說幫劉備取西川,然后回軍途中想讓劉備開城門犒軍,乘機打敗劉備,讓魯肅告述劉備.周瑜以為劉備中計,誰知一切都被諸葛亮知道了,到周瑜回軍時,早已埋下伏兵,殺了周瑜帶來的五萬水陸軍大半,然后周瑜金瘡迸裂,然后死了.感想:古代人的智慧真高,能知過去未來,我十分佩服.
三國演義第一回到第二十一回每一回的閱讀感悟
第一回 :反映了當時東漢政權的腐敗糜爛,宦官士族相斗。
這個淺顯易懂的就不用說了,從此三人義結同心。
第二回 打督郵:看出了張飛不畏權貴 為人直爽。
反映了劉備仁義 為官清廉。
反映了封建社會官僚的欺壓。
第三回 說呂布:呂布登場了 也就是說 這個諸侯爭鋒的時代也要開始了。
能看出董卓的倒行逆施。
呂布的如狼似虎。
第四回 刺董: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做出的義舉。
能看出野心勃大的年輕時候還是有復興漢室的夢想。
且這一壯舉,為他以后的雄心壯志 王業之路做了鋪墊。
第五回 關東戰役:曹操矯詔會諸侯。
主要是這個情節能看出呂布之勇。
能看出關羽之勇。
劉備的出現能反映出當時上流社會對于皇親國戚的崇敬。
第六回 背盟:關東聯軍幾乎破裂,由此可以看出諸侯的勾心斗角,都漢室虛有忠義。
而雖勇 但是見利忘義。
這是尊劉的一貫作法。
第七回 標題不知道些什么好:盟軍隨著匿玉璽而解散,袁紹騙得冀州又打,孫堅又打劉表。
由此標志著諸侯的野心已經隨著董卓的獨霸朝綱 暴露出來。
第八回 連環計:看出的美貌。
呂布的兒女情長。
還有當時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第九回 董卓之死:呂布雖然助紂為虐 ,當初也是迫不得已,現在機會來了 好歹也是個浪子回頭金不換。
但賈詡又慫恿李傕郭汜進軍長安。
可看出漢室復興,需要文治武功啊。
第十回 不知道怎么寫標題便用兩個句號帶過吧。
。
:曹操借著父死之名要去徐州。
能看出在當時天下還是姓劉的時候,這個是很重要的。
還有就是當時逐鹿中原這個形勢 徐州是戰略要地。
第十一回 濮陽之戰:呂布終于不再寄人籬下 ,直接攻取中原一大勢力曹操的后方,而且成功,由此可見呂布之勇。
還有諸侯競爭的激烈。
至于劉備救孔融嘛。
可以看出上流社會對名望之士的崇敬,畢竟這個孔融使我們都知道的,七歲有讓梨之賢。
第十二回 三讓徐州:把劉備寫的仁義之盡。
呂布和曹操的戰役就不說了第十三回 。
。
:只能說這回我沒怎么看懂 。
大概也就是漢室名存實亡。
西涼軍閥殘暴不堪。
第十四回 呂布襲徐州:陳宮之妙算,呂布帶兵有道。
張飛嗜酒。
第十五回 孫策崛起:主要是寫孫策,此人之勇不亞于呂布。
能看出他帶兵有道,所以能平定江東各郡。
第十六回 轅門射戟:呂布確實是見好就收,忘恩負義。
但是還挺機智的。
沒辦法,紀靈太傻。
第十七回 袁術起七軍:只能說袁術兵多,但不能運籌于帷幄。
呂布兵少 但能夠出奇制勝。
第十八回 夏侯惇噬睛:猛烈有余。
還有賈詡的神機妙算,料敵如神。
能打之時卻說不能打 不能打之時卻說能打。
賈詡這個人不比大家崇敬的郭嘉差。
第十九回 呂布遭害:因果循環。
呂布多行不義,也不至于曹操不容他。
第二十回 許田行獵:曹操有篡漢之心 耽誤篡漢之力。
朝野忠于漢室者多數,荀彧就是一個。
還有漢獻帝終于表現出不滿了。
第二十一回 劉備脫曹:先前的煮酒論英雄可以看出劉備和曹操都是當時英杰,必成大業。
一個隱忍 一個雄壯。
而劉備脫曹也就是反映劉備的壯志,和他反復無常的作風。
三國演義第十一回感悟
三讓徐州,取之有道;差異競爭, 放眼三國三位開國之君,官宦世家,年少時即與出身的袁紹稱兄道弟,自身又有杰出才干。
孫權承父兄基業,自身又知進退。
一個有天時,一個坐擁地利,起點高,自身素質過硬,成一方霸主順理成章。
反觀,雖心比天高,但出身下賤,雖苦心經營了兩個萬人敵卻一直沒有很好的落腳點,而徐州歷來是戰略要地,兵家必爭。
當陶謙要把徐州讓給的時候,心里肯定是喜不自禁的。
但他很聰明,沒有馬上答應下來, 而是“三讓徐州”,直至陶謙老人家給他跪下懇求,并有別人幫忙勸說,他才勉強收下。
他這樣做的確很聰明。
因為如果劉備痛痛快快地收下徐州,恨他的就不止一人了。
臨近的諸侯恐怕都會立馬來討伐“趁人之危”的劉備。
三讓之后,不僅不是“趁人之危”,而且還是幫別人的忙,仁慈之舉了。
劉備此舉,師出有名,符合他一貫實施的仁義的策略,故而最后擁有人和,與曹、孫分庭抗禮。
放到今天,我們也許先天優勢遠不如官富二代,但如果能找到自己的獨特競爭力,實施,如何不能成就一份事業,劉備的經歷也告訴我們遇與不遇在天,賢與不賢在于自己,要想成功,需努力修煉,靜待天時,才可乘云化龍,逍遙世間~
三國演義十六回概括、感悟
曹操受到左慈的戲弄,得病難以治愈,有人推薦了神卜管輅,管輅測算出西蜀大軍壓境,許昌來年會有叛亂,曹操派曹洪領兵五萬去守東川。
三國演義第一回讀后感
剛看完三國演義,這里有《三國演義第一回讀后感(五篇)》,可以借鑒一下,這是我在《夏雨閣的讀后感》上找的。
讀后感寫作的一般結構是:引-議-聯-結,即引用文章的精彩段落,并聯系自身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最后總結受到的啟發,范文只能借鑒,給你提供思路,最好還是自己寫。
【第2句】:志同道合的朋友《三國演義》的第一章主要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張角乘機起義,起義軍攻打州縣,勢如破竹,幽州太守便招募兵將。
漢朝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劉備看到榜文長嘆了一氣,張飛聽到了,就說:“男子漢大丈夫,不思為國效力嘆什么氣呀
”劉備就說起了他嘆氣的原因,張飛見大家志同道合,說要和劉備一起從軍。
劉備聽后喜笑顏開,便和張飛一起去酒店飲酒。
正喝著高興,忽然來了一個紅臉大漢,高喊:“酒保,快拿酒來,我急著去投軍。
”劉備打量了他一番,不禁暗贊一聲:好一條大漢。
劉備請他來同坐,并問了他的姓名,一問便知,他叫關羽,也是來投軍的。
劉備見此人是一位豪杰便說了自己和張飛的打算,三人舉杯痛飲彼此相見恨晚。
不覺已是黃昏時分,張飛請劉備、關羽到自家做客,順便在家后的桃園結為異姓兄弟。
劉、關二人答應了。
第二天他本就結成了異姓兄弟,并每人打造了一把兵器。
《桃園三結義》這個故事和我們學的《大海中的燈塔》差不多,都是告訴我們朋友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只要理想相同,就可以聯結在一起。
世界上有多少崇高理想的實現,都是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努力的結果。
【第3句】: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三國演義第一回中,有個十分出名的典故叫做“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講述的是故事的主角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離奇相遇,并惺惺相惜,結交為兄弟共謀大業的故事,這也是三國演義效果的開端。
出處: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涉及到的典故:桃園三結義。
主要人物:劉備、關羽、張飛。
地點:涿縣。
時間:東漢末年建寧二年。
背景:張讓、趙忠等十大宦官弄權,朝政腐敗,各地盜賊峰起,引起來黃巾軍起義。
主要事件:張角領黃巾軍起義。
隱居樓桑村的劉備得到張飛和關羽的相助,在涿縣桃園之中結為兄弟,參軍創業。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張角打敗的董卓。
經典詞句:人情勢利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
安得快人如翼德,盡誅世上負心人
大意概述:漢末十常侍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亂。
張角兄弟起事。
百姓擁護,官軍望風而靡。
劉備不甚讀書,性寬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為漢室宗親。
桃園三結義,劉關張一敗黃巾于郡,二敗黃巾于青州。
曹操幼時,用計謀使父不聽叔父責已之言。
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許劭說操為治世之奸雄。
操除洛陽北部尉時,不辟豪貴,威名頗震,因黃巾起拜騎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張角打敗的董卓。
卓見玄德為白身,不為禮,張飛欲斬之。
結論:結義從古到今都有,但能結到真正的手足兄弟,恐怕劉關張三人算是古往今來的第一典范,也是大家的榜樣,然而即便是要結義,也需要真正的緣分,才能做到真正的手足情深,看看如今的世界,真正的情義還剩下多少呢,更別談生死與共了
三國演義,第六回感悟
《三國演義》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這回講的是董卓因為呂布戰敗,于是遷都長安,在洛陽大肆屠戮,孫堅救了宮闕之火,無意間發現了玉璽,于是拿著玉璽背約回江東去了,而袁紹等人不肯追襲害的曹操戰敗。
于是眾諸侯散伙。
讀過這回,最大的感受就是董卓之殘,孫堅之精,曹操之專斷,袁紹之無謀。
董卓在臨走時還不忘抄了洛陽富戶的家,卷了錢財去了長安。
孫堅、袁紹、曹操等十八路諸侯結義時信誓旦旦,結果各自居心叵測,先是孫堅背約,然后曹操獨斷專行,袁紹等無謀,放任董卓,從而導致一場轟轟烈烈的剿賊計劃成為泡影,也為后來群雄并立奠定了基礎,這也標志著大漢王朝的搖搖欲墜,漢獻帝空有帝名,而權力在于董卓,十八路諸侯名為就應,其實各自心懷鬼胎,各為私利。
這也就標明著《三國演義》這部著作已經從東漢的末年王朝故事過渡到了早期的群雄割據故事,后來的呂布之死、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趙云之死、劉禪之降分別標志著群雄割據晚期的開始、群雄割據的結束、三足鼎立的開始、三國末期的開始和三足鼎立的結束,可以說第六回便是一個分水嶺,以前的是東漢末年,從這以后,主角不再是漢獻帝,而是以袁紹、曹操為主的割據勢力。
供參考。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三顧茅廬的感悟,50字左右,謝謝
劉備為尋人才成就霸業 邀請諸葛亮 雖然這其中費了些周折 但最后成功了 獲得了不少的收益 試想 如果劉備沒有長遠的眼光 能想到請諸葛亮嗎 如果劉備遇到些困難就退縮 能成功的請到諸葛亮嗎 如沒有諸葛亮 能有后來的三足鼎立嗎 所以 要想做成一件事 在擁有長遠眼光的同時 還要有毅力 只有這樣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