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軍營領導們的感言
對部隊的認識和感受
中民解放軍是祖國捍衛者,民幸福生活的保衛者,我熱愛軍隊,向往當一名,通過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軍人,為祖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力量。
如祖國需要,我會毫不動搖地犧牲自己的生命,體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退伍老兵的感言
這個很難,你放棄把
去部隊慰問演出的 心得 感想 寫出來
推薦《鐵軍》編導陸海寧一篇感想文章 這是央視3套“電視詩歌散文”欄目編導陸海寧的一篇感想文章,我讀了為之感動。
這部紀念建軍八十周年特別節目七集專題片的播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鐵軍
──寫在七集電視散文系列《鐵軍》播出后 在鐵軍面前,我能說些什么呢
唯有謙恭、謙恭、再謙恭才是啊! 150個日日夜夜,近1000分鐘拍攝素材,62位采訪人員……匯成的是一部210分鐘的作品──《鐵軍》,一個半月的播出。
可是,不夠
這一切還不夠
在鐵軍部隊,僅僅用這些數字,是記錄不完他們的。
正如這部系列片的撰稿胡世宗老師所言,“這支部隊有太多的英雄模范事跡,你根本無法寫完。
” 是啊,210分鐘對于一支有著82年輝煌歷程的英雄部隊而言,顯然太微不足道了。
所以,我不止一次提醒自己:只有210分鐘
只有45天
只有14次播出
我要怎樣讓全國觀眾在這14次機會里認識鐵軍、了解鐵軍
我又要怎樣讓我摯愛的鐵軍在鏡頭里展現出他們最精彩、最動人、最美麗的一面
后期制作過程中,每一幀畫面、每一句對白、每一首歌曲、每一聲音效,都會牽動著我的每一根神經。
小心翼翼地看著一集集作品在指尖成形,在屏幕上閃現,從心底流淌出來的那份情感,猶如孕育一個新生命那般喜悅而欣慰。
但更多的時候,是在一片情不自禁的淚光中,隨著那首熟悉的主題歌《鐵軍魂》,留下點點滴滴對鐵軍感動的記憶。
作曲李唯老師的一句話讓我很有同感:“我不是被自己的作品打動,而是被戰士打動。
” 走在鐵軍的軍營里,會有一種感受,那就是:肅然起敬
坐在戰士身邊與他們交談,會有一種體會,那就是:純粹樸實
軍營是那么嚴整劃一,但軍營的主人們卻在這方寸間書寫著他們精彩的人生。
我喜歡讀他們的眼神,那眼神是那么澄澈,目光是那么銳利,即使在硝煙四起的戰場,他們也是那樣堅定不移;我喜歡看他們的笑容,那笑容是那么燦爛,即使略帶含蓄,也會透射出太陽的光芒;我喜歡聽他們的聲音,那聲音是那么響亮,即使喊破喉嚨,他們的胸膛里也會迸發出最豪邁的歌聲
還有,撩起軍衣,我輕輕觸碰他們的皮膚,啊,那是怎樣的皮膚
滲著汗漬、掛著鹽粒、刻著傷疤,黑紅得透亮。
“粗糙”已不足以形容這曬脫了一層又一層皮的年輕的軀體,但我卻從他們身上品出了汗水的味道、鹽粒的意義、傷疤的價值。
那時,我相信我的心情和他們肩膊上擔著的重任一樣沉
鐵軍的生活超出我想象的艱難而辛苦,但戰士們卻在這簡單而苦澀的生活里尋找著詩意、尋找著快樂。
采訪詩人康橋時,她告訴了我一個有關“太陽花”的故事。
起先,我以為她說的就是向日葵,但后來才明白那其實是一種無名的小花,向陽就能遍地盛開。
戰士們喜歡它,便給它取名叫“太陽花”。
掃地的時候,他們生怕碰壞花兒,每次都會輕輕地從旁邊掃過。
啊,太陽花
我的戰士兄弟們啊,你們的心不就是一棵棵太陽花嗎
在部隊駐訓地一間簡陋的營房里,墻上掛著的一把吉它吸引了我的目光。
它的主人叫廖鴻,是個皮膚黝黑、眉眼里透著誠樸的小伙子。
問他會不會彈,這個戰士先是非常靦腆地一笑,半晌才輕輕地說,“剛學沒幾天,彈不成曲,只是為了休息時給大伙解解悶,才這么‘撥拉’幾聲。
”但,就是這么幾個單一的音符彈奏出來的“樂曲”,卻是這方遠離喧囂城市的山野中最美妙、最悅耳的聲音了。
戰友們會隨著他的琴聲,用一種含蓄但卻飽滿的聲音哼唱,唱他們當兵的夢想,唱他們青春的人生,唱他們無愧的忠誠
采訪的時間是短暫的,但采訪的鐵軍人、鐵軍事卻帶給我永遠揮之不去的印象。
至今,我仍然是飽蘸著熱淚寫下他們的事跡。
那是一次拍攝途中,車駛出師部營院沒多久,路過一個喧鬧的街口,我突然發現同行的康保平干事眼神里流露出一絲焦慮。
我當時不解,順著他的視線回頭望去,只見熙來攘往的路邊,一個蒼老的身影徘徊著,踟躇不前。
“那是我媽媽,她不會過馬路。
”許久,康干事才慢慢吐出這句話。
“讓車靠邊停一下吧,你扶她過個街。
”但,他拒絕了我的建議,說“別耽誤了拍攝”。
車,最終還是沒有停下。
我再次轉過身去,漸行漸遠的身影越來越模糊,但那絲焦慮的眼神卻在腦海里愈加清晰。
后來,我又得知,老兩口從湖北老家到洛陽探親,他們最大的心愿就是盼著兒子能回家吃一口熱飯、喝一口熱湯,但幾個月過去了,近在身邊的兒子卻因工作繁忙,一直沒能如老人的愿。
這樣的事情在你我身邊隨時隨地都會發生。
不只是康干事,在我的采訪記錄里,還有張紅星、張新起、王建民,甚至是駐守在鐵軍部隊的軍區各級領導們,為了做好自身工作,遠離親人,遠離故土……這一幕幕現實中的場景,是那么的刻骨銘心,叫人難以忘卻。
每當我坐在他們身邊,望著他們的臉,握著他們的手,聽他們平靜地談起這些“瑣事”時,心里總會涌動起陣陣酸楚。
他們也曾經不止一次地告訴我:在部隊,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
面對這樣的釋然,我無言。
但我的內心依然有聲音在吶喊:這就是我們和平年代的軍人啊
因為這樣渺小的事跡,才讓我愈加感覺到你們的可愛,你們的偉大
我要說,你們是一群平凡的英雄,卻寫就了一段段不平凡的經歷
在鐵軍采訪的那些日子里,我看到我的同行們、報社的記者們忙碌的身影。
在與他們擦肩而過的那一個個瞬間,我由衷地為鐵軍感到高興,感到驕傲,感到自豪。
同時,我也為自己是一名電視工作者而感到欣慰,因為我可以用手中最美麗的鏡頭記錄他們,用最詩意的語言謳歌他們,用最動聽的歌聲禮贊他們
是的,他們無愧于這禮贊、這謳歌。
和平年代的軍人,他們的人生里承載了太多、太多鮮為世人所知的艱辛。
他們習慣了悄無聲息地做自己的事,盡自己的力;他們尊重自己的職業,捍衛自己的使命;他們意氣與天下相期,肝膽與天下相照,所以,他們時常把“奉獻”掛在嘴邊,把“值得”放在心間。
在那一張張被風吹日曬、雪打雨澆的臉龐上,我除了能看出滄桑歲月留下的斑駁印記外,讀不到絲毫怯懦、絲毫悔意、絲毫抱怨。
他們的肝腸煦若春風,他們的氣骨清如秋水,他們的人品精似美玉──徐洪剛挺身而出、舍生救人;曹聲文勇當先鋒、為國爭光;陳永龍鐵心向黨、死而無憾……細細想來,這還是一個個從烈火中煅來,從薄冰上履過的尚且年輕的生命啊
所以,司令豪情壯語親命“小老虎班”、政委語重心長叮囑“多用心、多思考”,師長揮淚送別老兵、師政委“三住帳篷”體驗生活……這一幕幕鮮活的場景,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又讓我從另一個角度讀懂了將軍與士兵的對話、上級與下級的共處,軍人用軍人的姿態和方式傳遞軍人的意志和情感。
正是因為有了這一爐鐵水,才能鍛造出這樣一支叫得響、打得贏的隊伍;正是因為有了這一腔鐵血,才能讓鐵男兒們悍然屹立于不敗之地。
走在鐵軍的軍營里,還會發現很多獨特的風景。
鐵軍不怕困難,自勵“鐵軍面前無困難,困難面前有鐵軍” ──98抗洪、99閱兵,洛河搶險……每一場硬仗他們打得都可以用“漂亮”來形容;鐵軍不缺榮譽,但他們勝不驕,常批評與自我批評──“鐵拳-2004”、“和平使命-2005”兩次重大涉外軍演越是成功,他們越有清醒的意識從下而上找“敗筆”;鐵軍不乏魅力,大學畢業生可以放棄優越的環境和優厚的待遇,棄庶從軍,腳踏實地甘當鐵軍兵。
在采訪大學生戰士陳晨旭時,他的臉上溢滿了自豪,不是因為他的計算機本科學歷,而是因為他成了鐵軍的一員
他說“大學畢業還能來當兵,這是我那些同學想到而沒有勇氣做的,但我來了。
”那一刻,這句話深深烙在了我的心上,一股敬意從內心的谷底油然升騰到巔峰。
但,更令我為之動容的是,他還與班長曹聲文以及其他戰士結成“幫對”,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是的,這是一個年輕人的團隊,這是一個高智慧的集體。
他們的血液里,一點一滴都滲透著革命先輩們的優良傳統,同時,他們又秉承了軍人那份與生俱來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所以,陳忠實老師言鐵軍是“民族的脊梁”、高洪波老師贊鐵軍有“紅色基因”、趙本夫老師嘆“撼山易撼鐵軍難”,不無道理。
踏進這支部隊,將軍落淚了,詩人落淚了,作家落淚了,歌手落淚了,唯有戰士,他們流汗、流血,不流淚
就因為他們是“鐵軍”,所以,他們時刻都處在4級以上戰備狀態,這意味著如果發生戰事或者有突發事件,他們能在3天之內,不經別的部隊補充,所有人員即刻到位備戰。
就因為他們是“鐵軍”,所以,40分鐘單兵強化訓練、5公里越野拉練、7小時武裝泅渡……都已習以為常。
就因為他們是“鐵軍”,在連續排列的燃燒著火焰的鋼圈上,一個個戰士騰空躍起,魚貫而過,緊接著撲倒在泥潭里,迅速爬起,再從行進著的坦克車底下爬過去,灼烈的火焰、泥濘的場地、滾動的履帶,戰士們仿佛視而不見,他們永遠保持著向前沖、再向前沖的定力和信念
這一幕幕是那么驚心動魄,然而,在這場景里不斷閃現的那一個個矯健敏捷的身姿,又會讓我情不自禁地淚眼模糊。
再看看這一組組數據:“和平使命-2005”演習前夕,要完成壘筑靶標任務,一個連60名戰士,一天搬運了5000多個沙袋,平均每人不少于83個;68臺車輛,544股鐵絲,規定一小時之內全部剪斷完成裝備卸載,可22名黨員只用了不到30分鐘……這一項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鐵軍戰士們面前卻都變成了事實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謂明;必勝非勇,能勝能不勝之謂勇。
”這,我想是用來形容鐵軍最貼切不過的了。
去鐵軍的次數,屈指可算,但每回離開,卻總好像離開家一樣依依不舍,期待著下一次重逢;看鐵軍的節目,時間不長,但每集結束,又總好像品一杯香茗意猶未盡,渴望著下一回重來。
不敢想象《鐵軍》是否在鐵軍光輝的里程中添上一筆濃墨重彩,但鐵軍情結卻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無限蔓延。
我愿意把自己那份特別的愛獻給鐵軍,因為他們真得很棒,他們的人生活得非常精彩
很懷念在鐵軍度過的那些日日夜夜,大家的快樂與憂傷、歡呼與沉默、笑顏與眼淚,都一筆一畫刻在心間啊。
多少次枕邊夢去心亦去,多少回醒后夢還心不還。
最后,我要特別感謝沈陽軍區胡世宗老師、北京軍區張百鳴老師、濟南軍區康橋老師、王學倫老師、李唯老師、劉國政老師、孫紅專老師、李建軍老師、王偉老師以及為此片給予我莫大幫助的所有老師們,是你們寬廣無私的愛,是你們濃烈熾熱的情,成就了《鐵軍》。
也可以說,在這個系列制作的前后過程中,沒有你們的鼎力支持和批評幫助,就不會有《鐵軍》今天的成果,我想此時此刻唯一能說的,只有──“感謝”
求入伍新兵代表的發言稿
第一個詞是感謝。
感謝單位領導事們對我的信任、支持、鼓勵,還定。
我衷心謝你們
第二個詞是自豪。
在自己正當青春年少之際時,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而投身軍營,是軍營生活鍛煉了我,也磨練了我的意志,讓我從此具備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革命軍人的優秀傳統和優良作風;第三個詞是行動。
為了感謝領導和同事們對我的信任、支持和鼓勵,為了回報**對我的培養,我要把這份感謝與感恩化作行動。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一如既往地保持軍人本色,發揚艱苦奮斗,吃苦耐...
對退伍老兵繼續貢獻社會的感言
從無憂無慮的幼稚少年到的有志青年,年年歲歲,歲歲年年,不辱使命,赤膽忠誠,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無怨無悔,我們的青春時光全部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
如今,可能大多士官都和我一樣,全然沒有一點自豪感、成就感,對于前程,一片茫然,何去何從,不得而知。
當初幻想部隊里的機遇如何好,生存環境如何純凈,是實現個人理想的好地方。
在部隊混了,其實不以為然,一切都是太過于期盼美滿,現實它就是這么回事。
如今的士官隊伍,概括起來就是:“表面風光,內心彷徨,容顏未老,心已滄桑,比螞蟻忙,比岳飛忠良,事業難有,前程荒涼”。
關于部隊。
胡主席提出的“”的建設構思在中國大地上不知叫響了多少年,雖然這些年部隊在管理中提倡管理新觀念、新思路,比如管理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育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首創精神”、“訓練上要耐心,工作上要用心,生活中要關心”等等新時期帶兵新概念,取消管理中一些“土政策”(嚴禁打罵體罰,管理中退伍 ;嚴禁收受錢物,侵占戰士利益,亂搞庸俗關系等等)。
但在某些方面,就難以體現出真正的“”。
首先,一些規章制度不夠時代化、人性化。
明確規定士官不能在駐地找對象,不能使用移動通訊。
就而言,干完第一期年齡約二十四周歲左右,若是在地方上,已是談婚論嫁的年齡,部隊一向要求士官大齡化,對待婚姻推遲推遲再推遲。
年輕的士官群體,每年只有短短的假期,可是休假的規定還不能落實到每名士官身上,而很多時候為了執行任務完成工,士官不得不放棄自己的這份權利!即使沒有重大任務,請假難也是一個問題。
一是上級部門根據比例批假,難以保障到每名士官都能按照規定休一次假。
二是請假時,有關系的打聲招呼可以先走,甚至反復多次請假,占了請假比例,沒有關系的就只有等,等到最后,按照規定都難以探一次家。
若是談對象,除了探家休假時有機會與地方青年交往,再一個就是家人朋友或同學介紹,就沒有其它渠道認識地方女青年了,更不要說找對象。
加之在現在通訊網絡建設日新月異的今天,明文規定兵不能使用移動通訊(士官級別再高也是兵),理由是怕泄露軍事秘密,可真正知道軍事秘密的是干部還是兵,難道兵知道的軍事秘密比干部知道的還多,這是顯而易見的。
沒有移動通訊,就更談不上與外界聯系,家里介紹了對象也無法經常聯系溝通,所以經常聽到我們的戰士說,女朋友寫信來要求分手,你們連最基本的交流溝通都不具備,何來感情,你有理由不答應人家提出的分手要求嗎?所以士官隊伍大齡化,找對象難就見怪不怪了,針對這一情況,部隊領導作思想工作時說:“不要急不要急,婚姻問題得慎重考慮”。
連認識別人的機會都沒有,哪有選擇余地,又何來慎重考慮!部隊一向要求士官婚姻問題推遲推遲再推遲,教育時一再強調過早找對象分散工作精力,影響工作和部隊建設,須知年輕的士官隊伍,員受過部隊的高度教育,但也是來自普通青年,也有七情六欲,也期盼有份美滿的愛情。
制度的不夠時代化、人性化,給管理帶來一定的內部矛盾,制約了士官隊伍的健康發展,也制約了部隊的科學協調發展。
其次,少數管理領導者的偏見及領導風格不敢恭維。
雖說士官也是“官”,是兵頭將尾,軍中之母,戰士的貼心人,在戰士眼里,別拿士官不當“官”,這已足以體現出士官在管理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作為骨干隊伍,士官在各個崗位履行著重要職能,在部隊全部建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是,很多時候,有多少領導把士官當回事呢!跟著一個好領導,是我們的最大幸運,不但懂得了接人待物,學會了很多知識,而且個人工作積極性也高,自然成長進步也快;一旦跟了一個不好的領導,自己幾年的青春就這樣忙忙碌碌中混完了!荒廢的流沛,一事無成,毫無成就,能保證到安全退伍便以大幸也。
中國的統治制度講究集中統一,所謂民主集中制,我認為只不過是一種程序和形式,部隊里大多時候,領導的個人主義還是存在著的,并且還很嚴重。
部隊里有這樣一句管理名言:“是龍你就臥著,是虎你就趴著”。
你的權利就是服從,堅決服從,絕對服從,發揚民主權利時,有不同看法可以保留意見,切不可自作聰明,使用你的討論權和發言權,因為這是民主集中會,就是要求決議與上級意圖一致。
士官尤其要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與領導處理好關系,歷來都是這樣,不然犯了錯誤時就難辭其咎,不管所犯錯誤大小,要么禁閉,要么處分,要不便是按義務兵身份退出現役。
因為誰都知道部隊紀律嚴之又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領導的認真勁”。
雖說只要不違背大原則性的,大事化小,小事可以化了。
但領導若是認真起來,把你犯的錯誤提升到政治高度,就是你的運氣不好了,大會小會你都成了焦點,“批斗會”開了,你是戰友身邊的活教材,典型教育事例,怎能放過這種機會。
犯錯誤之初自己就不應存在僥幸心理,這只能怪自己思想不過硬,得接受再教育或思想改造…… 再次,對于兵的個人利益真正以人為本嗎?兵是部隊的全面建設中的主體,也是部隊各項任務的最終執行者。
可以這么說,部隊提倡以人為本,就應該是倡導士兵至上,保護戰士的利益至關重要。
但在部隊里,在這方面兵是無名小卒,永遠都不能發揮主導作用,屬于弱勢群體,什么決定都是上面說了算,事關自身利益的事也是聽從上級指示,服從組織安排,一些真正對兵有利的事,從首長指示再一級級往下執行,最終很難落實到實處或是存在大大縮水現象。
每個兵都清楚這一點,一切以大局為重,集體利益大于個人利益,祖國利益高于一切,不計較個人得失,這是領導的經常教誨,我們又還能說什么呢? 關于構建和諧警營。
部隊強調建設濃厚的內部政治氛圍,官兵關系、兵兵關系建設一定要融洽。
可歷來中國人重視個人身份與地位,領導者更是無意識中存在一種階級或層次觀念,干部就是干部,兵就是兵,這是不可更改的事實,其中就得保持一定距離,因為種種,管理中更是不可能做到一視同仁,紀律面前人人平等。
就拿機關與基層的管理就存在不平等性,如機關人員的管理有時搞變通,對基層管理就相當重視規章制度;對干部遷就照顧,對兵堅決執行紀律。
無論志愿兵,義務兵都是兵,與干部始終存在著一道鴻溝,我們戰士很想與干部交流溝通,分享干部的成長經歷,學習干部的成功經驗,可有的干部不可一視、自視清高、盛氣凌人的官樣,始終放不下架子與戰士打成一片,說出一句話就足夠讓戰士思考,傷心透了,難道這就是地位、級別的區分嗎?是乎我們戰士被定格在低人一等的層次,“戰友戰友,親如兄弟”的那種畫面只是在幻想中有過,工作上,生活中除了上級與下級的關系,何曾有干部與戰士之間的“兄弟情”。
關于個人成長進步。
部隊把我們培育成了什么人才,我們學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財富?榮譽問題。
工作成績的好壞,大家說了不算,領導說好就是好,說不行便是不行。
“努力拼搏不算啥,不如領導一句話”。
評先評優,入黨考學及一年一度的轉改士官,是個敏感問題,事關戰士成長進步和切身利益。
我們知道事無絕對,所以在這方面自然就難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了,這就要上面有人打招呼,這等好事才可能輪到自己,成為幸運兒。
即使這樣,我不知道,花點錢找個關系,給我個“三等功”或是入個黨,一個士官退伍了這些榮譽能發揮多大作用,它們會不會給我的生活帶來一點點的驚喜(當然“二等功”以上及榮譽稱號除外,和平時期,平凡崗位幾乎不可能榮獲)。
工作上做到問心無愧,坦然面對,淡泊名利,莫以得失悲與歡,榮譽誰愿爭誰爭去!!!走留問題。
初級士官的服役期限為三年,中級士官的服役期限為四年,由于的專業性崗位不多,要求不高,一般服役到三級就算到頭了(轉到一般都是關系,我們部隊四級以上為個別),通常情況下,當期士官服役期滿,就面臨著走留問題,若退伍了該干什么?若不退伍,想再晉級,就得慎重考慮劃不劃算(有關系的就不用想那么多,上面打聲招呼便可留下,頂多請領導吃頓飯),如今是經濟時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部隊大概也不例外(轉一級和晉級都得花錢,一級兩萬左右,晉二級兩萬五至三萬零點左右,晉三級五萬以上)花錢不說,還得找對人,承擔一定風險,若運氣不好,沒有留下,當初花的錢別人不可能全部退還你,除去請人吃飯和別人幫你的勞務費,小說也得扣掉四五千吧!留下來了,你前兩年的工資就慢慢攢下來還債吧!別指望給家里寄一分回去,更別想買房,等著那點退伍費回創業、取媳婦,那可是用好多年的青春換回的啊!想起來不只是悲哀,更是凄涼,是否還有宿命! 也談個人將來。
從當初的小青年,到現在的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便是找我的剃須刀,我才發現原來我悄悄地將要加入大齡青年的隊伍。
朋友開玩笑說:“你在部隊混了那么多年,差不多就算了,一直呆在部隊也不是辦法,也該回來為自己作作打算了”。
什么時候起,我也關心起自己的將來,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我的人生價值在哪兒?我的前程駛往何方?如今是物欲橫流的經濟時代,沒有一定的生存能力,將來怎么在社會上立足,怎么在社會上生存,怎么去養家?一名士官在部隊默默奉獻那么多年,到頭來服役期滿,還得回家站在最開始的起點,慢慢創業,可年輕的資本已耗了好幾年。
部隊,無非是一群男人在一塊每天重復著同樣的工作(除了綠色方陣,就是“三點一線”式的生活),為了祖國的國防事業,把青春與熱血拋灑在軍營,除了忠誠與一腔熱血,除了一身軍事技能和堅決執行上級命令,我們還會什么?部隊對于戰士的處理辦法是從哪兒來,回哪兒去,我們來自普通青年,也即將回歸普通青年。
幾年青春耗盡,全無一技之長。
以后退伍怎么辦,可以做什么?我時常想,部隊教育我們要如何如何忠于黨,忠于組織,忠于事業,如何盡職盡責,堅守崗位,如何不去考慮個人得失,可我們不是神,我們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我們需要生存,將來還要養家,我們有個人奮斗目標,有個人的價值需要實現,而這些問題我們在部隊能實現嗎? 讓我不禁想起了那句話:“表面風光,內心彷徨,容顏未老,心已滄桑,比螞蟻忙,比岳飛忠良,事業難有,前程渺茫”!
退伍老兵感言
先寫軍訓時的場景,經典的事情,然后說很苦很累,但很快樂,學到了不少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