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菩薩的詩句優美句子
【第1句】: 描寫觀音菩薩的句子
楊柳觀音:手持凈瓶、楊枝的立像。是近現代最常見的圖塑形象。在非正規殿堂與民間,幾乎取代圣觀音而成標準像。《西游記》第六回中,首次對觀音菩薩作了正面的外貌描寫。“眉如小月,眼似雙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凈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楊歲歲青。”在這里,與其說觀音被描寫成一位法相莊嚴的女菩薩,還不如說作者是按照人世間美貌女子的形象塑造“她”的。這十分典型的女性形象,符合了唐代以后流傳在民間的觀音傳說。第十二回也有相應的描寫,著重強調了手里托著“施恩濟世的寶瓶,瓶內插著一枝掃開殘霧垂楊柳”,并指出這就是觀音菩薩的“救苦原身”。
魚籃觀音:手提竹籃,或反手提魚之像。第四十九回寫:觀音菩薩早上扶欄看花時,不見池中金魚出來參拜,掐指一算,知道它在通天河成精,陷害取經人。于是連梳妝打扮都不顧,在林中削篾編籃。作者借孫悟空的眼光介紹她:“┉┉不掛素藍袍,貼身小襖縛。漫腰束錦裙,赤了一雙腳。披肩繡帶無,精光兩臂膊。玉手執鋼刀,正把竹皮削。”因她沒有梳妝,便少了一些神圣的靈光,卻多了一些世俗的人情味,與百姓的距離近了起來。
持蓮觀音:坐蓮葉上,手持蓮花,常為清麗的少女面孔。第四十二回:觀音菩薩令惠岸去李天王處求借天刀三十六把,“菩薩接在手中,拋將去,念個咒語,只見那刀化作一座千葉蓮臺,菩薩縱身上去,端坐在中間”,智擒了紅孩兒。在第七十一回提到的騎觀音和第十四回里“手攙孩兒”的觀音老母形象,寺廟的觀音造像中也時有出現。
【第2句】: 描寫"菩薩"的句子有哪些
【第1句】: 善男子!譬如一燈,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入于眾生心室,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煩惱業,種種暗障,悉能除盡。--釋迦牟尼佛《華嚴經》
【第2句】: 人類歷史步步前行,沾滿血腥。沒有霹靂手段,怎懷菩薩心腸。--馬薇薇《奇葩說》
【第3句】: 碎的佛像、已不再是當年慈眉善目的菩薩、她早已在歲月中墮落為修羅 。--玄色《啞舍》
【第4句】: 最難的是,在困苦流離之中仍保有寬容平靜的微笑;最珍惜的是,在披風帶雨的行程中,還能以笠護人。若有這么干干凈凈的人,便是初發心菩薩。--簡媜《私房書》
【第5句】: 世事如棋,乾坤莫測,笑盡英雄。凈琉璃菩薩:菩提明心,拈花一笑,琉璃葦渡。--《霹靂布袋戲》
【第6句】: 菩薩,是一個很愿意幫忙的東方女人,一生只幫你一次。--《寫給掛在脖子上的菩薩》
【第7句】: 菩薩所有的一切思想行為都是為了眾生,沒有一念的我我我。 --仁德上人《仁德法語》
【第8句】: 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都是古佛,但為了度眾生而示現菩薩。 --仁德上人《仁德法語》
【第9句】: 為了眾生而沒有眾生,所以菩薩度眾生不著眾生相。--仁德上人《仁德法語》
【第10句】: 廟堂之上的佛陀和菩薩,都是眉目低垂,因為他們不想看眾生,看到了眾生,就看到疾苦,他們不忍,要出來救世。所以,他們不看眾生,只看自己的內心。 眉目低垂。 不看眾生看我心。--夢入神機《星河大帝》
【第11句】: 阿彌陀佛四十八愿的要旨,不舍一個眾生,是讓宇宙法界一切的萬類眾生都做阿彌陀佛! --仁德上人《仁德法語》
【第12句】: 觀世音菩薩的十二大愿,是讓所有的眾生都成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的大悲大愿,是讓所有的眾生都成地藏王菩薩。 --仁德上人《仁德法語》
【第13句】: 你的心是阿彌陀佛,一切都是阿彌陀佛。你的心是觀世音菩薩,一切都是觀世音菩薩。你的心是地藏王菩薩,一切都是地藏王菩薩。 --仁德上人《仁德法語》
【第14句】: 月光菩薩,彼稱顏回;光凈菩薩,彼稱仲尼;迦葉菩薩,彼稱老子。--中國撰述的經典《清凈法行經》
【第15句】: 如果菩薩對菩薩生起嗔恨,那就像以鐵斷鐵一樣,將摧毀一切善根。倘若資糧道、加行道的菩薩對得地的菩薩起嗔心,所有的善根將焚毀無遺。--益西降措仁波切《益西降措仁波切官方微博》
【第3句】: 描寫菩薩的詩句
觀音偈
觀音菩薩妙難酬, 清凈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周塵剎, 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遍灑, 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做度人舟。
《西游記》這樣描述:理圓四德,智滿金身。纓絡垂珠翠,香環結寶明。烏云巧迭盤龍髻,繡帶輕飄彩鳳翎。碧玉紐,素羅袍,祥光籠罩;錦絨裙,金落索,瑞氣遮迎。眉如小月,眼似雙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凈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楊歲歲青。解八難,度群生,大慈憫。故鎮太山,居南海,救苦尋聲,萬稱萬應,千圣千靈。蘭心欣紫竹,蕙性愛香藤。他是落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里活觀音。
【第4句】: 關于觀音菩薩的詩句
【第1句】:詠柳 唐代:韓偓 褭雨拖風不自持,全身無力向人垂。
玉纖折得遙相贈,便似觀音手里時。 譯文 系著雨拖著風的柳樹難以保持自己的形態,全身無力,向人傾垂。
把這纖細如玉的柳枝折下贈給在遠方的人,它就像觀音手里玉凈瓶中的柳枝一樣珍貴。 【第2句】: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 宋代:蘇軾 蠶欲老,麥半黃,前山后山雨浪浪。
農夫輟耒女廢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譯文 夏蠶快要老去,麥子已經半黃,山前山后大雨如注濺濺作響。
農夫停止耕作農女無法采桑,白衣仙人空自坐在高堂。 【第3句】:葉居士施直裰求頌 宋代:釋慧空 廣南葉順居士,施我褐紬直裰。
比之七斤布衫,這個猶難提掇。 天寒雪落便披,日暖風和即脫。
脫著畢竟是誰,慚愧觀音菩薩。 擴展資料:《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此詩作于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正是王安石大行新法的時候。
蘇軾對新法取保守態度,對新法的弊端強烈不滿,對官吏漠視百姓深為痛恨,對人民的生活疾苦十分關注,因而常在詩中諷世論政,希望“有補于國”。 作者在杭任職兩年多,見到當地百姓一直受著水旱蝗災的嚴重侵害,而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樣,受著百姓供養,卻對造成夏收時節男廢耕女廢織的水澇災情毫不關心,有感創作此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詠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