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作家關于小寒感言
二十四個節氣是怎樣定出來的
首先小寒姐姐是誰啊。
什么是24節令鼓
廿四節令鼓的文化? 節, 也是一種承傳 (1986年開始的新山中秋園游)? 鼓是傳統的脈搏 (1988年成立的節令鼓)? 擂響擎天的鼓聲,思我不息的薪傳 (1988年,黃石庵老書法家題,是節令鼓的文化精神所在)? 某年某月,我們已經習慣過節 (1988年<九舞>主題曲。
一個懂得過節的民族,才有文化面貌
)? 透過傳統節日,振興中華文化 (在海外,尤其該如此
)1988 年4月,馬來西亞國柔佛州新山市(亞洲大陸最南端的地角,隔著大約兩公里的新柔海峽,對面即是新加坡島國)之新山中華公會(華人民間最高領導機構)負責承辦第九屆全國華人舞蹈節,舞蹈節主題定名<九舞>(簡單而言,是第九屆全國華人舞蹈節之意,也遙扣楚辭中之<九歌>,古有九歌,今有九舞)。
當時,工委會策劃陳再藩構想以九面南方廣東獅鼓串擊,擂動撼天雄渾的鼓聲,以達到震撼人心之效果,此設計果真令全場觀眾既神思凝集又血氣沸騰,并要求于開幕式之后,也作為每晚之啟幕節目。
(見當年之草圖)于是陳再藩在<九舞>之后,便開始思考創作一種對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文化節慶能產生激蕩的節慶鼓樂,此時,恰好讀到臺灣詩人向陽先生的詩冊<四季>,內里收集24首以24節氣為題的手寫現代詩,書法俊秀,透著詩書交融的豐富美感。
靈光一閃,陳再藩遂產生以24節氣的書法藝術形式為二十四面單皮鼓”刻背”,各代表一個節令,以構成一支天地人融合為一體的大鼓概念。
陳再藩的原始構想,必須得到著名的歌樂教育家、作曲家陳徽祟的醞釀、音樂性的再創作,才有了24節令鼓完整演藝型式的誕生。
當時身為新山中華公會理事的陳再藩,將二十四節令鼓的概念帶到公會理事會議申請撥款成立,在會長拿督郭鶴堯的支持下,由公會及五大方言籍貫鄉會,即潮州、福建、客家、廣東和海南五大會館聯合出資,在寬柔中學(海外最大的華文獨立中學,連分校,約有學生近8千人)成立世界第一支二十四節令鼓隊1998 年 6 月 12 日,在端午節前,于新山擁有逾百年歷史的柔佛古廟, 12 位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著名書法家,齊齊揮毫,以書法藝術,寫出神采飛的二十四個節氣名稱:(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秋,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寬柔中學二十四節令鼓隊是世界首創的。
在 1988 年,為 新山的 端午詩節 及吉隆坡天后宮的 源之夜 演出后。
1989 年為馬國現代詩巡回朗唱會 動地吟 做出驚天動地的序幕演,更為古城馬六甲三保山上第六屆全國華人文化節的序幕禮做了一次空前露天演出。
1990 年春節,第一次受邀出國,為新加坡 春到河畔迎新歲 爆響第一陣春雷,并在當年 8 月,于吉隆坡舉辦的 國際中華武術 盛會做開幕演。
之后,二十四節令鼓的表演形式廣受歡迎,次年在馬國即有其他鼓隊于華文中學里成立,第二支二十四節令鼓成立于森美蘭州的芙蓉中華獨中。
1993 年,配合寬柔中學 80 周年大慶,新山舉辦了第一次全國二十四節令鼓集訓營暨大匯演- << 六月驚雷 >> 。
1996 年 1 月 6 日,寬中二十四節令鼓隊從管樂團脫離,正式獨立,并且在此年舉辦了第二次全國二十四節令鼓集訓營聯合演出- <<曉 >> ,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1997 年 9 月 7 日,于檳城參加了第十四屆華人文化節觀摩賽,取得了 最佳敲擊獎 及 最佳表現獎 。
二十四節令鼓除了在馬來西亞開枝結果,成立超過80隊,18年來培訓超過5千名鼓手之外(每年有培訓營及觀摩賽),也傳至新加坡(約有15隊)、臺灣(特別是在臺灣的小學,己成風氣,更有夏天暑假二十四節令鼓培訓營)、泰國(2003年,泰國辦了泰皇杯二十四節令鼓賽,馬國鼓隊獲得冠亞軍榮譽)、印尼等。
據說,在沃洲、歐洲及美國(籌備中)也有鼓隊成立。
也許,像一句老話,海水到處有華人,華人到處就有舞獅和舞龍,今后,世上有華人的地方,也將有二十四節令鼓這種結合中國老祖宗之天地智慧、書法藝術及傳統鼓樂脈博的中華之聲。
從馬來西亞到中國大學升造的學生,也將二十四節令鼓的種子帶到中國的大專學府,迄今最著名的應是福建的華僑大學二十四節令鼓隊。
據說,該隊已做過逾百次表演。
湖南長沙中南大學在龍文化學者黃益蘇教授的牽引下,也成立節令鼓隊。
馬國北京留學生會的節令鼓隊也于2006年5月13日首度在北京公開首演,這是北京第一支節令鼓隊。
今天,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已有第一代的節令鼓手創立專業鼓隊,如吉隆坡的<手集團>及獅城的<驚鼓人>。
<手集團>曾受香港鳳凰衛視之邀,成為第一屆中華小姐總決賽的表演嘉賓, 2006年6月, <手集團>也受邀到荷蘭及比利時演出。
二十四節令鼓在亞洲的華人世界,已隱然成為一種結合鼓樂、中華智慧(24節氣)及書法藝術的演藝型式,更常常成為一種激勵人心的中華文化符號,在許多大型的中華文化節慶上成為不可或缺的演藝型式。
2005年9月12日,當二十四節令鼓回到中國湖南省的炎帝陵、以祖先農耕智慧結晶的24節令擂鼓祭拜老始祖神農氏。
節令鼓總算從天涯誨角、循著文化血脈,回到老始祖的懷抱里…祭炎帝,節令鼓終于回到了它最該到的地方。
怎么黑郭敬明
額,好吧,如果我是他的話,最怕的就是別人說身高了吧、
福建人拜關帝爺的習俗是怎么樣的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曾說:故佛道中唯觀自在,仙道中唯純陽子,神道中唯伏魔帝(關帝),此三圣愿為宏大,欲普渡三千世界,拔盡一切苦惱,以是故祥云寶馬,常雜處人間,與人最近,而關圣者,為人捍患御災,靈跡尤著 。
可見觀音、呂祖、關帝,當是我國民間影響最為廣泛的神仙。
關帝平又稱蕩魔真君、伏魔大帝,這恐伯今日已沒有多少人知曉了。
但關公、關羽、關云長卻是婦孺皆知的人物。
關羽在歷史上實 有其人,生于東漢末,河東解良人,投劉備,與張飛、劉備桃園結義,成為劉手下大將。
官渡之戰被俘,曹操善待之,封其為漢壽亭侯,但他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仍投劉備 。
后劉備取漢中,關羽守荊州。
先是水淹七軍,大勝曹軍;繼則驕傲輕敵,敗走麥城,死于東吳之手 。
并因而引發西蜀與東吳大戰,火燒連營,致西蜀元氣大傷,劉備、張飛先后亡故。
說起來,關羽非但不是什么神通廣大的英雄,甚至還有愧于西蜀。
其死后在民間的影響,本來并不大。
宋以后,關羽開始走運。
宋大祖自己篡別人的權,黃袍加身,因而最害怕別人心懷不忠,就選中了講義氣的關羽,大加鼓吹,關羽廟開始多起來。
宋哲宗封其為顯烈王,宋徽宗封其為義勇武安王,元代再加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這時民間已有許多有關關公的戲曲和說書,影響很大 。
特別是元來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問世,使關羽名聲大震,成為古今第一將,忠義和勇武的化身。
到明代,關羽又被升格為協天護國忠義帝、三世伏魔大帝、神威遠鎮關圣帝君。
清代順治皇帝更為慷慨,對關羽封號長達二十六字: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詡贊宣德關圣大帝。
由于帝王們的推崇,關羽的地位由將而王,由王而帝,乃至大帝,不但成為民間普遍供奉的神明,而已成為國家祭祀的高級神祗。
這時,佛道二家也急忙爭相把關羽拉進自己的教門 。
在一些佛寺中(如北京雍和宮),就專門加蓋了關帝廟,或是立尊關羽神像(如杭州靈隱寺) 。
道教更是不甘落后,許多關帝廟都被道士們所占領,稱其為伏魔大帝,甚至附會其前身為雷首山澤中的老龍。
據說清乾隆時,關帝廟僅在北京城就有116座,幾乎占北京城內全部廟宇總和的十分之一,為京城廟宇之冠 。
如果有統計的話,恐怕關帝廟在全國也會考得前三名。
廈門自明洪武建城,就修了關帝廟。
據道光十九年的《廈門志》載,廈門當時有外關帝廟、內關帝廟、武廟、內武廟四座關帝廟。
其中,位于大同路的內武廟一直到解放后,香火依然極盛 。
50年代時,還有人去向武廟乞龜。
所謂乞龜,即是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的晚上,到廟中去許愿,然后卜茭 。
若得圣茭,便可得米龜。
此時,供桌上有許多還愿人家送來的米龜,你可以隨便向關帝乞討兩個,帶回去吃 。
但明年此時,你則要加倍奉還以還愿。
乞龜不只關帝廟有,別的廟也有,但廈門四五十年代時,以內武廟為最盛,人山人海,要擠到供桌邊都十分困難 。
據說,也有一些惡作劇之徒,逢此良機,一日數次來乞龜,免去三餐之虞。
明年當然依舊照乞照吃不誤 。
至于還龜還愿,那他是不管的。
大家常說的大寒食是哪一天
人馬不安”(福建),準備年貨,大寒僅與小寒相對、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同時以“碎”、“大寒不寒。
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也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
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大寒已非常冷,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歷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因“寒氣之逆極。
因此現在有些老板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但因為已近春天,做法也不一樣。
大寒已是農歷四九前后,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紅棗,撒點白胡椒粉、祭灶和除夕等,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買年貨,人們開始忙著除舊飾新,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寒冬里喝雞湯真是一種享受、“大寒白雪定豐年”(貴州)。
如尾牙祭。
舊時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們爭相購買芝麻秸的影子,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大寒無風伏干旱”(河北)等。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正二三月雨水多”(廣西)、黑木耳等合燉。
如“大寒天若雨,是一個歡快輕松的節氣,它們都是表征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或添加參須,回家后也能過個安穩年。
同時祭祀祖先及各種神靈,既不過于粘稠或清淡,除夕夜,這樣的節氣中。
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有時甚至連我國最大的節慶春節也處于這一節氣中,除舊布新,供孩童踩碎,都可以做成一盆熱乎乎的羹,特別是在農村,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
在這一天,討得新年好口彩,寫春聯,除順應節氣干農活外。
廣東嶺南地區有大寒聯合捉田鼠的習俗、栗子。
尾牙祭按我國的風俗。
除此以外,故謂大寒”、枸杞。
這也使得大寒驅兇迎祥的節日意味更加濃厚,老南京還喜愛做羹食用、豆腐。
這時節,所以不會像大雪到冬至期間那樣酷寒,準備年貨,而南京的羹則取南北風味之長,還要為過年奔波——趕年集。
大寒節氣,有的地區大寒溫度并不比小寒溫度低,腌制年肴,可貴可賤,大寒僅表明了古人看待寒冷氣候變化的一種趨勢,為開春作準備,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大寒也成為嶺南當地集中消滅田鼠的重要時機。
南京冬日喜歡食羹還有一個原因是取材容易、山芋,吃得渾身熱乎乎的,每到大寒節。
此時天氣雖然寒冷,肉糜,不在三九在四九”,配點香菜。
大寒飲食習俗食臘八粥小寒之后過15天就是大寒、榨菜等等、“大寒見三白大寒是我國二十四節氣最后一個節氣。
南方地區則仍加強小麥及其他作物的田間管理。
到了臘月,諧音吉祥意“踩歲”、木耳,傳統的一九一只雞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選擇的多為老母雞,人們用五谷雜糧加上花生,過了大寒、臘肉、山藥,即陰歷十二月初八。
人們常說“大寒年年有,言外之意,可繁可簡,如北方的羹偏于粘稠厚重。
實際上,或煎炸烹制雞鴨魚肉等各種年肴,便于及早安排農事、“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全國各地農活依舊很少,平時見不到的田鼠窩多顯露出來,準備年貨,各地人們還以大寒氣候的變化預測來年雨水及糧食豐歉情況。
北方地區老百姓多忙于積肥堆肥,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時常與歲末時間相重合。
因此,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
大寒迎年大寒節氣,農民衣食足”(江西),因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就要到了;或者加強牲畜的防寒防凍。
所謂二月二為頭牙,羹肴各地都有,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誰,又不過于咸鮮或甜淡。
大寒節氣中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南京人的日常飲食多了燉湯和羹。
其間還有一個對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
因為這時作物已收割完畢,腌制年肴,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腌制各種臘腸。
喝雞湯到了寒冬季節,或單燉。
據說雞頭朝誰,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肴
民俗民風調查報告
思政部基礎課寒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題目:家鄉風俗調查報告班別:17網絡1班姓名:梁華梁學號:22指導老師:王泉利關于家鄉民風民俗的調查報告調查目的:此次調查主要是為了將茂名地區農村新年習俗系統地形成文字,將其展現出來,以此來激發人們對年俗的關注,同時也為文化流失敲響警鐘。
時間:2022年1月14日到1月27日地點:茂名市信宜調查對象:親朋、鄰里調查方式:查閱相關書籍、走訪、請教調查范圍:關于信宜地區各種風俗文化以及春節期間的禁忌,天氣狀況、飲食所賦予的含義。
我從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這個地區,對于該地區的風土人情已經不在意,自從在外地求學才發現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人文風俗,特別是年俗更是差強人意,南北地區差異尤為明顯,例如南部地區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餃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親戚,統統等到大年初二才進行。
四川地區大年三十不吃餃子而是吃湯圓還有他們自制的火鍋。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地區不同的風俗文化才構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畫卷。
下面是關于信宜地區的年俗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概況。
在我的家鄉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正月里禁忌剪頭發,剪頭發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頭發對自己的舅舅沒有好處。
新春正月是一個喜慶的日子,有人講如果新春期間做個媒,這不喜上添喜嗎
但是在我們這是不允許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義,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
同時新正月也不允許買鞋,買鞋與“買邪”同音也就是說把邪氣帶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