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活動家長感言
關于走進民風民俗感受傳統文化的活動形式
首先要了解當地民俗,傳統文化與民俗,一個是內涵,一個是有特性的表現形式。
可以組織年俗,中秋習俗的活動入手,比如廟會,比如祭祖,在深入到各個節氣的民俗。
逐步開展,從百姓生活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始。
詳細民風民俗活動
南方一些省市有過中秋打糍粑的習俗過年初一吃元寶(湯圓),并且會在其中一個包一枚硬幣,吃到硬幣的人,這一年就會財源廣進。
過七夕節會找一個座橋,在晚上在橋上面用稻草少蛋給小孩吃,愿保佑小孩健康成長農歷七月十四會燒冥幣給死去的家人先祖,并舉行一些祭祀活動。
十五會燒一些冥幣給那些沒有后人祭祀的人,晚上嚴禁出門
暫時只想起這么多,都是我們這的。
了解民風民俗活動思路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民俗具有獨特的民族氣質。
中國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現: 一、民俗文化活動的集體性 任何一種民俗無疑是一種文化,稱之為民俗文化。
民俗是伴隨著人類群體的產生而產生的。
因此,民俗培育了社會的一致性,增強了民族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
沒有人類群體就沒有民俗文化,所以說民俗文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民俗的集體性可理解為:首先,任何一種民俗,都產生于特定的群體,如某個特定地域或某個民族。
其次,一種民俗一旦形成,就會成為集體的行為習慣,流傳于一代又一代的集體中。
再次,在流傳中由集體不斷補充、加工、完善。
也就是說,民俗文化不是個人行為,一個人創造或倡導的一種民俗形式,沒有公眾的認可或積極推行,它決不會長久地延續下去,即使勉強地生存下來,也不會有其廣泛性。
生活在某個民俗文化圈內的每個人都是民俗文化的創造者、傳承者,也是民俗文化的被教化與熏陶者。
二、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性 民俗是習得知識,需要在一代一代中傳遞,具有時間傳衍的連續性,民俗是時間的連續體。
是一個地方區域內長期人文積淀的一種客觀反映,它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象征,是古老文化的傳承,所以傳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續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種文化信仰。
民俗文化的傳承性就是教化和規范民眾,使民眾立足于當代,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民俗文化傳承著我國優秀的民間文化,延續傳統文化精神,增強廣大群眾的民族認同感的生動和富于人性的社會化。
這是一種自覺的傳承,且具有原生態的特性,因此更具親和力。
三、民俗文化活動的地方性 民俗文化活動的傳承是以人世代相傳,除了中華民族文化大傳統之外,如春節活動等具有全國性特點。
各個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環境形成了服務地方的文化小傳統,同一種民俗事象在各地會出現不同形態,不同時代,不同的地區都會有自己的特點。
鄉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顯的地方性,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還有一種說法是“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這是較概略的區分。
總之,民俗文化的發生、發展、演變是在一定地域空間下進行的,它受地理環境、人們謀生方式與歷史傳統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民俗文化顯現出濃烈的地方特色。
四、民俗文化活動的變異性 民俗文化因其傳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襲,代相傳,具有相對穩定的特性。
但民俗作為一種基礎文化,它在傳承與傳播過程中并非一成不變。
相反,它隨著時空的變化不斷地發生變異,形成了與穩定性相聯系的變異性特征。
變異性是中國民俗的顯明特征之一。
民俗在傳承中變異,在變異中傳承。
民俗的變異性從總的方面看,與歷史性、地方性相關聯,同類民俗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都會有各自的特點。
民俗的變異性,一般說來有3種情況:一種是民俗表現形式的變化;一種是民俗性質的變異;再一種是舊俗的消亡。
民俗的變異性特征為移風易俗提供了學理的依據,人們可以依據民俗變異的規律,“化民易俗”,刪繁就簡,推陳出新,為建設民族的新文化服務。
五、民俗文化活動的豐富性 中國自立國之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形成今天56個民族共處的狀態。
同一種民俗,在中華各民族的不斷融合中,各民族習俗被接納到中華文化體系之中,但都保留著各自的民族特性,從而豐富了中國的民俗文化活動。
在各地區會出現不同的形態。
中華文化以包容著四方的氣象著稱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偉。
自古到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文化層面的接納,民俗文化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影響極度深遠。
漢族民俗中復合了不少少數民族習俗,可以說從來就沒有純粹意義的漢民俗,只有民俗復合時間的早晚而已。
同樣,現存的各少數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漢民俗影響。
因此,中國民俗文化活動形式極為豐富。
六、民俗文化活動的實用性 開展民俗文化活動的只有一個,即服務于人們的生活需要,實用性是中國民俗最本質的特點,民俗文化服務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人民依賴民俗開展生產,繁衍后代,尋求精神愉快。
民眾創造了民俗,民俗服務了民眾。
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區別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
當然,中國民俗的實用性,不僅僅表現在信仰心里方面,更重要的是許多民俗文化活動在民眾實際生活中發揮著效用。
《家鄉的民風民俗》作文400字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
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
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
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準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
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
除夕零點的鐘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
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
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
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
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
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關于民風民俗的摘抄選段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
“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
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
”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
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
“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
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
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傣族的飲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的吃粳米,等地的愛吃糯米。
喜飲酒和食酸辣,好吃魚蝦等水產。
普遍有嚼檳榔的習慣。
村寨大多建于平壩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環繞。
是傣族住房的特點,分上下兩層。
德宏多數地區傣族住平房,土墻茅頂,呈四合院。
傣族人民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
關門節約當夏歷六月中旬,開門節約當九月中旬。
從關門節這天到開門節的三個月內,為一年中宗教活動如禮佛、聽佛爺講經等最多的時期,老年人更為頻繁。
開門節后,才恢復節日前的正常生活。
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約當夏歷清明后10日,屆時舉行潑水、賽龍舟、等活動,為每年最盛大節日。
漢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
漢語屬漢語族,有。
現代漢語以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
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等。
傣族的飲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的吃粳米,等地的愛吃糯米。
喜飲酒和食酸辣,好吃魚蝦等水產。
普遍有嚼檳榔的習慣。
村寨大多建于平壩近水的地方,翠竹掩映,溪流環繞。
是傣族住房的特點,分上下兩層。
德宏多數地區傣族住平房,土墻茅頂,呈四合院。
傣族人民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
關門節約當夏歷六月中旬,開門節約當九月中旬。
從關門節這天到開門節的三個月內,為一年中宗教活動如禮佛、聽佛爺講經等最多的時期,老年人更為頻繁。
開門節后,才恢復節日前的正常生活。
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約當夏歷清明后10日,屆時舉行潑水、賽龍舟、等活動,為每年最盛大節日。
漢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
漢語屬漢語族,有。
現代漢語以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
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等。
民風民俗的摘抄,短一些!謝謝大家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 的重要習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 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 歡娛。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 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 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 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 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 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 后,全家人圍桌 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
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 究。
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 月,中 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 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看來當時 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 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