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壩書記曬文旅感言

08-25 文案句子 投稿:傾訴林

舉幾個平凡中的偉大的例子

最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完了《紅巖》這本書。

《紅是一部中國軍事文學名它描寫了眾多革命英雄:成崗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許云峰英勇斗敵,舍己為人;江姐受盡酷刑,從不畏懼;劉思揚出身豪門卻參與革命;成瑤在共產黨的熏陶下,漸漸成長,懂得處理各種事;渣滓洞的難友們,相互幫助,智斗敵人;白公館的人們戰勝敵人,迎來新中國。

在紅巖里,我最欽佩江雪琴江姐。

紅巖開頭不久,江姐的鋼鐵形象就已經在我心中樹立起來。

當她知道丈夫犧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樣面對殘酷的現實變得不堪一擊,擦干了淚水,重新站起來了,因為她知道共產黨托付給她的命令還沒完成,要舍小家為大家。

而在渣滓洞監獄的生活過程中,她還是穿著那藍色的旗袍,始終以干凈的面貌迎接大家。

當敵人拷問她時,她不透露黨的任何秘密,當敵人用竹簽釘她的手指,她堅強地說:“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做的。

”最后江姐將要犧牲,她也讓大家不要哭。

面對這些敬佩的同志,國民黨只能給他們肉體上的折磨,卻動搖不了他們精神上的一分一毫。

現實生活中,在他們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

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會想到放棄。

讀了紅巖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滿困難的路我們越要走,越是艱巨的任務我們更要堅定不移。

“晨星閃閃,迎接黎明。

林間,群鳥爭鳴,天將破曉。

東方的地平線上,漸漸透出一派紅光,閃爍在碧綠的嘉陵江,湛藍的天空,萬里無云,絢麗的朝霞,放射出萬道光芒。

”這是紅巖中新中國成立一個黎明的描寫。

這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是無數位戰士用鮮血換來的,血染紅巖,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們更因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永遠不忘那些偉大的戰士,將他們銘記在心參考資料:百度_讀后感吧_紅巖讀后感

紅巖精神為主題2000字論文

1948年元旦,山城重慶籠罩在迷霧中。

青年工人余新江悄悄來到大豐銀行五號宿舍找甫志高,傳達重慶地下共產黨領導人許云峰的指示,讓甫志高籌集錢款救濟長江兵工總廠炮廠工人,亦在沙磁區設一處備用聯絡站。

抗戰勝利后蔣介石政府為了發動內戰大批生產武器,擴建兵工廠,占用炮廠工人宿舍區。

工人不搬家,昨天夜里他們就放火將工人宿舍燒毀。

甫志高是大豐銀行會計主任,秘密參加革命工作,擔任地下共產黨沙磁區委委員。

接到指示他先是利用工作之便籌集錢款,然后在沙坪壩正街辦了“沙坪書店”,作為地下黨備用連絡站。

書店店員陳松林本是長江兵工廠工人,也是地下共產黨。

他常去重慶大學給大學生華為送書刊,目睹了學生們反內戰、反迫害與國民黨特務作斗爭的場面,還結識了學生刊物《彗星報》主編、法律系學生黎紀綱。

一位衣衫破舊、臉色蒼白的青年常到書店來看書,不久陳松林認識了他,知道他叫鄭克昌,是黎紀綱的表弟,追求進步,但現在失業了。

甫志高未經許云峰允許,自作主張擴大書店,并準備辦文學刊物,于是讓鄭克昌來當店員,協助陳松林,并介紹鄭克昌秘密加入進步青年組織。

大學生華為也在秘密從事革命工作,受他影響,中文系女學生成瑤追求革命,并偷偷把地下刊物《挺進報》帶回家給二哥成崗看。

她不知道自己家那間小儲藏室就是《挺進報》的秘密印刷所,二哥就是印《挺進報》的人。

成崗受遠在延安的大哥的影響,早就秘密從事革命工作,現在直接受重慶地下黨負責人許云峰、江姐的領導。

為了加強川北的革命斗爭,江姐和華為離開重慶到川北華鎣山去了,接替江姐領導職務的是李敬原。

這時,重慶國民黨特務機關也加緊行動,企圖破獲重慶地下共產黨組織。

負責指揮所有軍、警、憲、特工人員的是偵防處處長徐鵬飛、表面追求革命的黎紀綱和鄭克昌都是特務。

一天,許云峰到沙坪書店檢查工作,敏銳地發現了鄭克昌的可疑之處。

雖然他采取緊急措施保住了李敬原、陳松林等人,但甫志高還是被敵人逮捕,并且叛變了革命,于是許云峰、成崗、余新江和《挺進報》工作人員劉思揚及其未婚妻孫明霞都被捕入獄。

成瑤無法再回學校,李敬原安排她化名陳靜,到《山城日報》當記者。

陰險狡詐的徐鵬飛為了得到更多的線索,殘酷拷打成崗,并安排許云峰和成崗在行刑室相見,但一無所獲。

他變換手法請許云峰赴宴,企圖和許云峰碰杯,以便拍下照片拿出去宣傳,制造地下共產黨負責人與他們合作的謠言。

許云峰識破了他們的陰謀,沒上當。

余新江、劉思揚和孫明霞被關押到吃人魔窟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營。

在這里,他們見到了許多被囚禁的革命者:農民出身的丁長發,新四軍戰士龍光華,經驗豐富的老大哥。

他們還看到了當年被囚禁在這里的革命者葉挺等人留下的詩句。

后來,被打成重傷的許云峰也被押來渣滓洞,關在8號牢房。

雖然失去了自由,吃的是發霉變質的食物,而且經常受到嚴刑拷打,但他們革命意志不衰,高唱國際歌與敵特斗爭。

龍光華為了保護牢房后面難友們的飲水坑被特務打死,他們通過絕食迫使敵人接受他們的條件,在獄中為龍光華舉行了葬禮。

徐鵬飛無計可施,又讓甫志高到川北找江姐,江姐不幸被捕。

華為的媽媽、華鎣山縱隊司令員雙槍老太婆得到情報前去營救,但狡猾的敵人已提前把江姐秘密押送重慶,他們只抓住了叛徒甫志高。

江姐也被關押到渣滓洞,特務在她十個手指里穿進竹簽,但她什么也不說,這極大鼓舞了難友們的斗志。

他們高唱:“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我們愿——愿把這牢底坐穿

” 1948年底,遼沈戰役、淮海戰役、解放軍即將渡江等消息傳到獄中。

國民黨當局迫于形勢放寬了對政治犯的管制,難友們開了新年聯歡會,并借機加強獄中黨組織的活動,通過一位看守員和獄外黨組織聯系。

那位看守員是打入敵人內部的共產黨。

為了瓦解獄中革命者的斗爭,欺騙社會輿論,敵人偷偷把許云峰從渣滓洞轉移出去。

又將劉思揚“釋放”,秘密跟蹤,并讓鄭克昌冒充共產黨來行騙,企圖找到新線索。

劉思揚識破了敵人的詭計,逃跑沒成功,敵人把他送到中美合作所的另一處集中營,——白公館,正巧和成崗關在一間牢房里。

白公館關押的犯人多,情況也復雜。

樓上關的是國民黨政治犯。

其中有楊虎城將軍和他的幼子,有原東北軍某軍長,還有失職受罰的國民黨特務,樓下一百多人是共產黨。

楊虎城的秘書宋綺云夫婦和他們9歲的兒子小蘿卜頭被關在一間地下室里。

時間不長,劉思揚就和成崗齊曉軒等獄中黨組織負責人取得了聯系。

他們用鉛筆和紙秘密辦起了“挺進報”,并把楊虎城被關押在白公館的消息傳了出去。

特務見嚴刑拷打對革命者無效,便采用新方法,把成崗押到醫院,給他注射一種美國新藥,妄圖使他在失去自制力的情況下無意識他說出重慶地下共產黨的秘密。

但成崗以超人的毅力抗拒藥物的作用,什么也沒說。

鄭克昌又化裝成被打傷的革命者住到渣滓洞牢房里,企圖騙取黨組織的信任,但被余新江等人識破了。

1949年秋,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宣布成立,解放軍進入四川,重慶即將解放。

白公館里,齊曉軒、成崗通過華子良和雙槍老太婆、李敬原取得了聯系,準備里應外合,帶領難友越獄。

華子良本是華鎣山根據地黨委書記、雙槍老太婆的丈夫,被捕后為了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已經裝瘋十幾年了。

因為他是“瘋子”,敵人常帶著他出去買菜,他利用這種方便維持著和重慶地下黨組織以及渣滓洞那位看守員的聯系。

他告訴齊曉軒和成崗,許云峰現在也在白公館,但關在一間秘密地牢里。

地牢里的許云峰和戰友們完全失了聯系,但并未停止工作,憑一雙手在地牢角落里挖了一個秘密出口,準備帶領同志們越獄。

但隨著解放軍逼近重慶,國民黨也開始大批屠殺共產黨人,許云峰、成崗、江姐犧牲,小蘿卜頭全家及楊虎城等人也被殺害。

小股特務準備和共產黨打游擊,帶著華子良進山了,白公館地下黨組織與外界的聯系完全中斷。

渣滓洞里,那位“看守員”也因調防離去,老大哥、余新江等人也和外界失去了聯系。

這天深夜,解放軍的炮聲已清晰地傳來,老大哥從特務的行動中覺察到大屠殺即將開始,于是率領難友越獄。

敵人動用了機槍,火焰噴射器,許多革命者倒在血泊和烈火中。

丁長發帶領十幾個人犧牲自己吸引住敵人的火力,掩護難友們推倒監獄的圍墻沖出去。

白公館里,齊曉軒、劉思揚聽到渣滓洞方向傳來的密集槍聲和吶喊聲,也開始行動,帶著難友們通過許云峰留下的那個秘密通道出了白公館圍墻,在山間摸索著前行。

但巡邏的特務發現了他們,探照燈照過來,機槍開始了瘋狂的掃射,劉思揚和許多戰友壯烈犧牲。

為了掩護突圍的同志,齊曉軒爬上山崖站住了,把敵人的探照燈光和機槍子彈都吸引過來。

鮮血從他洞穿的身上流出來,染紅了腳下紅色的巖石……,突然他聽到嘹亮的沖鋒號聲,他知道華子良帶著人民解放軍接應難友們來了

誰有關于工廠里好人好事的文章,或者材料

最好是鋼廠

李明素,女,55歲,中共黨員,重慶市沙坪壩區回龍壩鎮中心小學退休教師。

2007年7月17日清晨,回龍壩鎮梁灘河洪峰洶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況萬分危急。

站在自家樓頂的李明素發現50米開外的一個屋頂站滿了群眾,正在大聲呼救。

由于地處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強大沖擊,隨時都有垮塌的危險,而一旦坍塌,群眾生還的可能十分渺茫。

李明素毅然決定帶領一家三口,立即展開營救。

李老師用手勢引導受困群眾利用兩樓之間的四幢房屋屋頂,逐步爬向相對安全的自家屋頂。

當30多名群眾爬到隔壁王孝倫家樓頂時,由于兩家間隔太大,群眾被困在了王家樓頂上。

李明素來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繩索拼接在一起,將樓梯搭在兩屋之間,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們順著梯子一個個向李明素家轉移。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在李明素的指揮下,老人、小孩、婦女、男人,依次爬了過來。

上至65歲的老人,下至2歲小孩,一共32名群眾,全部安全轉移到李明素家屋頂。

就在最后一個人離開不到10分鐘,王孝倫家的房子轟然倒塌,頃刻消失在滾滾洪水之中。

由于長時間受驚嚇,群眾情緒很不穩定。

李明素又安撫大家說,要相信黨,相信政府,一定會來救我們的。

不久,救援隊來了,用繩索搭起一條滑道,驚慌失措的群眾都想搶先通過。

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婦女兒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輕小伙子。

群眾一個一個脫險,李明素卻把自己的兒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說,“在這次洪災中,雖然我的損失很大,但受災的群眾還很多,需要黨和政府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有決心和信心與黨和政府一起共渡難關,困難只是暫時的。

”樸素的話語,表達出一名共產黨員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慶市婦聯、全國婦聯評為重慶三八紅旗手、全國三八紅旗手。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吳顯才事跡 吳顯才, 男,53歲,中共黨員,重慶市巫溪縣烏龍鄉大坡村黨支部書記。

15年來,吳顯才義務贍養了45位老人,先后有22位老人在他的關懷中安詳地走完生命歷程,6位老人回到了親人身邊。

目前,吳顯才仍在贍養17位老人。

1988年寒冬的一天,吳顯才在路上碰到一位老人,她穿著破爛的單衣,蜷縮在路邊,凍成一團。

吳顯才把老人送回家,看到這位老人無依無靠、一貧如洗,被子又黑又臭,枕頭竟是一塊磚,他淚如泉涌。

他在周邊幾個村里做了調查,結果發現有幾十位孤寡老人過著類似的生活。

1990年,吳顯才說服妻子,傾其所有,買下家對面的一個廢棄酒廠,改造成一座有16間房屋的敬老院,并給敬老院取名“常樂”,希望老人們能夠天天快樂。

年底,來自8個村的16名孤寡、殘疾老人,住進了敬老院。

70歲的馬昌炳老人剛到敬老院時,因為長期沒有吃肉,一吃肉就拉肚子,吳顯才每次都幫他清洗。

70多歲的田代翠老人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吳顯才細心伺候她,讓她認了自己做兒子。

63歲的譚傳賢是個啞巴,還有智力障礙,唯一的依靠哥哥去世后,她頓時失去了生活來源,吳顯才聽說后收留了她。

任國賢與老伴譚吉壽,拉扯智殘兒子生活,因年事已高而生活陷入困境,吳顯才收留了這一家三口,一養就是11年。

吳顯才15年間收養的45名老人中,有半數是殘疾人。

那些去世的老人,都是吳顯才這個“兒子”送終。

他們在彌留之際,老淚縱橫地叫著“恩人”,拉著吳顯才的手久久不愿松開。

1993年,吳顯才購買了

【第1句】:5畝荒山,開辟了“常樂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樹種花,讓辭世的老人與鮮花、松柏為伴。

當年,國家民政部向他頒發了一塊“德高義重”的匾牌。

建成敬老院時,吳顯才就背上了6000元貸款。

以后每年都要為敬老院提供近1萬公斤大米、1000多公斤豬肉、近500公斤食用油、兩三百公斤鹽巴,加上縫制衣服、添置被褥,還有醫藥費、喪葬費、電費及其他開支。

吳顯才還拿出家里的3畝承包地,供敬老院種菜種糧;在自家承包的荒地上,開墾出20畝藥田;辦養殖場,建棕器加工廠、預制件廠、木材加工廠三家小作坊。

15年來,他先后投入了30多萬元,讓這些無依無靠的老人生活無憂。

去年12月,他又投資13萬元第二次改造敬老院,每層樓設一個帶洗澡間的衛生間,老人們睡上了席夢思床墊,電視機換得更大了,廚房里擺上了電冰箱。

2006年吳顯才被評為十大中華孝親敬老楷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陳培玉(已故) 陳培玉,女,生前為重慶市巴渝航運公司下崗職工。

一個被群眾譽為精神永不下崗的下崗女工,一生十多次救人,最后為救落水群眾獻出了年僅44歲的生命。

2004年10月20日晚,在重慶巴南區輪渡渡口,兩名群眾不慎跌入滾滾長江,此時,在輪渡上的陳培玉聽見呼救聲后,來不及脫掉衣服和鞋子便縱身躍進湍急的江水中。

波濤洶涌中,她奮力向落水者游去,并抓住了落水者的衣服,可落水者在慌亂中突然將陳培玉的脖子緊緊扭住,兩人不停地在江面上沉浮,陳培玉最終英勇犧牲,用生命和熱血譜寫了見義勇為的壯歌。

陳培玉的救人壯舉不是偶然的,與她44年的人生經歷和她一貫的英勇行為分不開。

生前,陳培玉的主業是船體除銹油漆工,“副業”則是下水救人,并一干18年。

1983年秋,陳培玉回涪陵老家,遇到一位被江水沖出幾十米外的落水者,她一個猛子扎進江中,搏激流,闖險灘,將落水者高高舉過頭頂。

1988年夏天,陳培玉的鄰居巫天幸不慎落入長江,危難之時,陳培玉不顧一切跳入江中,半個小時后巫天幸被救了上來,陳培玉卻累得癱倒在地。

1981年和1988年長江漲大水,陳培玉作為公司水上搶險隊惟一的巾幗英雄,和男同事一起積極救援,救起多名落水者。

2001年,她跳入河中救起了因在河邊洗衣而落水的下崗職工李新萍。

18年來,陳培玉不顧自身安危,十多次跳入長江救起落水群眾。

一次下水救人就有一次生命危險,陳培玉10多次下水救人,就經歷了10多次死亡的威脅。

陳培玉家境困難、生活艱辛,但她依然熱忱地幫助身邊的人。

認識她的人都說她是個“隨便哪個時候都笑嘻嘻的人”。

性子直、熱心腸,周圍的人有個大事小事,她總是第一個站出來說話,誰家有點什么麻煩她總是從頭到尾,關注到底。

陳培玉2004年被重慶市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廖桂林事跡 廖桂林,男,49歲,中共黨員,重慶市開縣厚壩鎮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

廖桂林憑著終身信仰和一身正氣,用忠勇、熱血、善良譜寫出一曲曲英雄之歌,被家人稱為“管得寬”,被群眾喚為“廖英雄”,被媒體譽為“三峽上空一只高翔的雄鷹”。

在2004年百年不遇的“9?4”洪災中,廖桂林凌晨冒著瓢潑大雨去街上幫助轉移群眾300多名后,又在洪水中帶病連續奮戰了17個小時,救出小孩、老人20多人,直到體力不支被洪水卷走。

他獲救后,發現自家財物已被洪水“洗劫”一空,女兒也因洪水浸泡心臟病復發住院。

在去探望女兒的途中,忽見豐勝沙發家具廠發生火災,他又第一個奮不顧身地沖上前撲火,因車間30多桶燃油物品連續爆炸,被炸成重傷。

他在醫院蘇醒后第一句話就問大火撲滅了沒有,妻子心疼地回答他:“火已撲滅,附近的加油站、學校、醫院和1000多戶6000多居民的生命財產都保住了,你怎么能剛出洪水又進火海啊

”他臉露笑容地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不上,誰上

誰讓我是‘管得寬’呢。

” 2001年8月,廖桂林為救金峰鄉新華村村民謝小春,死命抱住歹徒。

眼看歹徒高舉菜刀,要朝謝小春的脖頸砍去,他毫不遲疑地用自己的胳膊硬生生擋住了這一刀,結果左手肘縫合了18針,至今還有一條兩尺多長的傷疤,4個指頭完全失去功能。

中央電視臺記者問他:“老廖,今后你再遇上持刀歹徒怎么辦

”他回答說:“為了正氣,我不怕死,今后遇上了我還要上

”廖桂林就是這樣用鮮血維護著社會正氣,先后見義勇為60余次。

他空手奪刀、懸崖搏斗、追擒逃犯、勇奪炸藥、跳河救人、危房救孤,15次負傷,4次住院,全身留下了十幾處刀疤,聽力、視力嚴重下降,左手只有大拇指完好無損,其余四根手指都只剩下半截,法醫鑒定為6級傷殘。

廖桂林從事基層調解工作18年,調解了各類民間訴訟近1300件,免費法律咨詢1萬余次,幫助群眾挽回經濟損失300多萬元。

他還照顧贍養羅文貴、熊叢貴兩位無血緣關系的孤寡老人長達30多年,為他們提供住房、衣物、錢糧,打水、做飯、熬藥、擦身洗澡、倒大小便,任勞任怨,直至老人去世。

他將社會各界送給他的慰問金、救助金全部捐給了五保老人和失學的貧困兒童;一家人節衣縮食,省錢給因腦出血全身癱瘓10年的母親和患有重度風濕性心臟病的女兒看病。

廖桂林先后榮獲全國見義勇為先進分子、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等榮譽稱號,并在人民大會堂作了先進事跡報告。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張和龍事跡 張和龍,男,47歲,中共黨員,重慶石龍技工勞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這位巴南區石龍鎮大連村三社的農民,1984年匯入民工流,1999年任重慶市巴南區群龍勞務輸出公司經理,開始帶領家鄉民工“闖天下”。

在創業征途中,他以誠信為基石鑄就了全國勞務品牌商標“石龍技工”。

張和龍視信守合同為企業生命,為保證合作方對民工數量和素質的要求,他不惜高成本異地征收民工和超成本培訓民工;為保證按時交貨,不惜用高額補助組織員工加班,不惜改鐵路運輸為航空托運;為保證產品質量,對員工操作要求嚴而又嚴。

公司成立不久,承包了黑龍江尚志市帽兒山鋼鐵廠暖氣片生產勞務,由于原材料漲價導致生產成本超高,公司如兌現合同就會嚴重虧損甚至破產,但他沒有走人,毅然借錢兌現了合同。

守合同、講誠信為公司獲得了續包權,贏得了社會美譽,推動了公司發展,而今已成為10多萬人的石龍勞務集團,在全國建了9個分公司。

在創業之初,因履行合同導致公司虧損,有人提議減發或緩發民工工資,張和龍斷然否定說:“我也有過打工拿不到工資的經歷,按時足額兌現工資是我在招收工人時的鄭重承諾,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言信行果。

”發工資的日子越來越近,民工緊鎖的眉頭,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頭,悄悄讓家人貸款匯去,如期予以兌現。

近6年來公司為帽兒山鋼鐵廠創利

【第1句】:5億多元,上繳國家稅金近2000萬元。

張和龍不僅視納稅為義務,而且把熱心公益捐款捐物也看作“義務”,悄悄關注著尚志市的特困家庭,時刻惦念著老家的路橋、校舍等,先后個人捐款75000多元。

他說:“我在家鄉長大,在尚志創業,不能丟了根、忘了本。

” 張和龍以誠信獲得了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首屆十佳農民工等榮譽稱號。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段彩均事跡 段彩均,男,42歲,中共黨員,重慶鴿牌電線電纜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

段彩均誠實無價、守信天價,讓一個負債率高達300%的國有老企業涅盤而生,一年扭虧、三年躍升為重慶工業企業50強,目前已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家裝電線生產企業和最大的銅型材產品加工制造企業,創下矚目的“鴿牌奇跡”,是國企成功改制的典范。

2001年初,段彩均及其班子在一無固定資產、二無流動資金,負債700余萬元危難之際,投資組建了現代國企——重慶鴿牌電線電纜有限公司。

憑借著“不相信國有企業搞不好、為全體職工創造政績”、“誠信、向上”的理念,主攻家裝電線電纜,以“誠實”為基石,實施質量品牌領跑戰略,推行質量事故全額賠償并加扣10%的企業名譽損失費的制度,以現代企業家的優秀素質引領著團隊向市場傳遞著誠實信息,市場也因此讓“鴿牌”展翅高飛。

至今,資產總額達到

【第5句】:9億元、產銷額

【第12句】:19億元,分別增值50倍和20倍,經濟規模保持年均80%增速,累計上繳國家稅金6600余萬元。

今年底產銷額將突破16億元。

榮獲中國機械工業500強、重慶市最佳誠信企業等稱號。

段彩均在全體員工中培育“質量等于飯碗”的意識,將守信意識融入每個環節,使“真心真誠、有利有義”成為鴿牌人與合作伙伴及顧客們合作的基礎,出現了鴿牌公司特有的“三大怪”現象:產品質量沒問題也可以退換;經銷商沒訂貨急著把款交;供應商自愿先供材料后收錢。

出現了“調整價格、現款現貨”、“寧讓價格、不讓市場”、“寧讓價格、確保資金回籠”和“顧客滿意、商家賺錢、公司發展”多贏局面。

企業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與ISO14001環境體系認證,其電線電纜產品獲得“國家免檢”資質,家裝布電線和電工用銅型材產品的產銷量均列全國前三,占領了重慶家裝電線市場90%以上的份額,“鴿牌”已成重慶名牌、西南地區著名商標和老百姓心中電線電纜“精品”的代名詞。

段彩均不僅實現了企業的重生,而且對員工以誠相待,對社會勇于回報。

解決了近678名下崗職工再就業,公司每位員工每月不僅能領到20斤大米、2斤色拉油,而且住房公積金、養老金、失業金、醫療保險金等都足額到位。

主動捐款修建重慶機電鴿牌希望小學,資助社會慈善事業,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展示了自己的拳拳愛心。

段彩均先后榮獲中國管理100人、全國機械工業優秀企業家等稱號。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鄧平壽(已故)事跡 鄧平壽,男,中共黨員,生前為重慶市梁平縣虎城鎮黨委書記。

鄧平壽志在鄉親脫貧致富,扎根山鄉31年;情系邊遠落后的虎城,兩次放棄進城升遷機會,2007年2月累死在工作崗位上,年僅51歲。

他被譽為“21世紀焦裕祿式的人民公仆”。

1998年,鄧平壽走上虎城鎮黨委書記崗位時,面對這個因貧困落后而聞名的窮山溝,以敢啃“硬骨頭”而著稱的他發出了要摘掉這頂“窮帽子”的誓言。

一身布衣,一雙膠鞋,一個黃布包就是鄧平壽的生動寫照,長年累月,他吃住在辦公室,行走在田間地頭,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了虎城方圓78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哪棵桑樹干沒刷白,哪條路垮了塊石頭,哪家有個難處,他都記得清清楚楚,都解決得利利索索。

多年來,他用近40個工作筆記本,記錄了鄉親冷暖和百姓心聲。

面對百般熱情挽留他的群眾,鄧平壽毅然放棄擔任縣領導的機會。

他總是對鄉親們說:“你們放心,虎城的事一天沒做好,我就一天不離開虎城。

”他急群眾所急,曾經窮得連房頂都補不起的楊嗣才,在鄧平壽的幫助下,辦起了掛面加工廠,年銷量超過40噸,還注冊了自己的商標。

他想群眾所想,當廣西桂林客商謝裕明在虎城開辦的竹木公司出現用水、用電、用工等困難時,鄧平壽主動上門服務,讓這位異鄉人快倒閉的公司獲得了新生。

他盼群眾所盼,當虎城蠶繭品質不高,價格逐年下滑,有的村民絕望地砍掉桑樹時,鄧平壽先后兩次邀請原西南農業大學蠶桑專家到虎城講解科技知識,還走村串戶親自傳授科學養蠶的方法,讓千畝桑園再顯生機。

鄧平壽提出了“修好一條路,耍好一條龍,壯大一根蟲”的發展思路。

一條龍即柚子帶,一根蟲即栽桑養蠶。

在鄧平壽的帶領下,虎城共修建、硬化了村、組級公路48條、108公里,使100%的村、85%的組通上了水泥路;虎城蜜柚榮獲國家金獎,暢銷全國、遠銷香港、澳門;全鎮蠶繭產量居全縣第一,農民人均收入增長了

【第1句】:5倍。

群眾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鄧平壽的身體卻一天天垮下去。

2007年2月1日,這個“小病拖、大病磨、實在不行才吃藥”的鐵漢子,永遠地離別了他無限眷戀的鄉土和鄉親,而這一天離他51歲的生日還差3天。

2007年鄧平壽榮獲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中央主要媒體把他作為全國重大先進典型進行集中宣傳。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石元英事跡 石元英,女,51歲,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教委派駐湖南省保靖縣小學教師。

重慶秀山縣保安鄉龍家村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村,離他們村最近的學校,就是隔河相望的湖南省保靖縣壩木小學。

為了解決孩子們的上學問題,秀山縣教委派出當時的民辦教師石元英到壩木小學上班,工資由秀山發放。

由于河上沒有橋,不管春夏秋冬,風霜雨雪,石元英每天清晨帶著孩子們來到河邊,脫掉鞋襪,卷起褲腳,背起年幼的孩子,拖著大一點的學生到湖南去上學,下午又帶著40多名學生涉水回家。

從1987年去壩木小學上班的那天起,石元英背著村子里的孩子們踏上求學之路,一背背了18年。

1989年一個上午,下了四個多小時的傾盆大雨。

石老師背著一名學生走到河中間時,上游洪水洶涌而來,一根兩米多長的木頭順水橫沖直撞,情急之中,她將身子稍稍一側,木頭頂了一下右小腿后呼嘯而過,右小腿頓時一陣鉆心地疼,但她不敢松手,將最后一名學生背上岸后,才發現右小腿大塊皮肉已搭拉在一邊。

至今,石元英右小腿還有塊雞蛋大的疤痕。

18年來,上萬次往返這條河,石元英不知在河里多少次摔倒受傷,但令她欣慰的是,沒有一個學生受傷。

在石元英的努力工作下,龍家村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百分之百,在校學生沒有一個中途輟學。

而她自己,卻因為長年涉水,患上了風濕病。

1989年8月,一場大雨導致這條河暴漲,無法通過。

放學后,石元英只能帶著孩子們,從下游5公里遠的橋上渡河。

途中山路滑坡,石元英背著學生踩著松軟的泥路艱難前行,自己10歲的兒子緊跟在身后。

就在此時,兒子腳下一滑,差點掉進奔流的河水中。

聽到兒子叫聲的石元英,驚出一身冷汗,幸虧一位與兒子走在一起的六年級學生,一把拉住了下滑的兒子。

2006年,石元英曾經教過的一個湖南籍學生考上了北京大學,湖南省保靖縣政府獎勵壩木小學5萬元,并獎勵石元英5000元,那一天是她多年來最高興的一天。

如今她的學生中,28人考上大學,其中5人考上研究生。

如今,秀山縣為了方便孩子們上學,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橋,然而石元英依舊背著一名先天殘疾、行動不便的13歲學生,不分春夏秋冬,穿梭在學校與村子之間。

石元英20多次被秀山、保靖兩縣評為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和師德標兵,2004年9月被評為重慶市優秀教師。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馬福元事跡 馬福元,男,20歲,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學院學生。

家在重慶南川的馬福元,出生僅3天母親就離家出走,12歲時父親病逝,一貧如洗的家里只剩下他和78歲的爺爺相依為命。

17歲的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學雜費、食宿費全免的宏志班,80多歲的爺爺卻意外摔傷,從此臥病在床。

馬福元背起爺爺去上學,用微薄的生活費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木棚房,一邊讀書一邊照顧爺爺。

由于房間很潮濕,爺爺風濕病一受寒就會發作,幾乎每天晚上,馬福元都要為爺爺暖被窩。

這娃兒真懂事,學習再忙,他都要把爺爺服侍得妥妥帖帖的。

鄰居們對這個懂事的孩子贊美有加。

一次,鄰居阿姨給他幾個雞蛋,他擔心爺爺不吃,就把雞蛋蒸成雞蛋羹悄悄地埋在爺爺飯里給爺爺吃,自己卻一棵白菜吃上兩三天。

讀書期間,為給爺爺治病,他一直堅持在學?;锸硤F打工。

許多報刊和網絡報道了馬福元的事跡,其中也有海外媒體。

一位美國的華裔人士了解到他的事跡后,對他進行了資助,稱贊他不是可憐人,而是男子漢。

也有網友這樣評價馬福元:孝心很多人都有,但不是很多人都有孝行,佩服他在困難中的堅毅和對爺爺的不離不棄。

馬福元沒有因為照顧爺爺耽誤學習,他成績優異,表現突出。

2006年3月,還在讀高三的馬福元,獲得了由團中央、全國學聯評選的中國中學生正泰品學獎特別獎,在200多名候選人中得票最高。

其實馬福元對這些都不那么在意,他甚至很少看報紙和網絡對他的報道。

他說: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人,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學生。

作為學生,我希望自己在一個平靜的學習環境中,扎扎實實搞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和過硬的本領,回報社會特別是無數給予我太多關愛的人。

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爺爺對我的期盼。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謝方珍事跡 謝方珍,女,29歲,重慶市城口縣修齊鎮鄉坪村村民。

在大巴山深處的城口縣,有這樣一位帶夫出嫁播灑愛心的農家婦女。

她7年如一日,毫無怨言地服侍高位癱瘓的丈夫,照顧殘疾多病的公公和婆婆,用弱小的身軀支撐起了瀕臨破碎的家。

2001年3月,21歲的謝方珍帶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嫁給了香坪村的村民彭道平,夫妻倆恩恩愛愛。

可甜蜜的日子才剛剛開始,災難就降臨到了這個原本清貧的家庭。

同年7月,丈夫不幸遇車禍造成下肢高位癱瘓,看著癱瘓在床的丈夫,當時謝方珍覺得生不如死。

這時,娘家人勸她趕快離開這個家。

但是,面對心愛而無助的丈夫和這個風雨飄零的家,身懷有孕的她不忍心離去。

她在心里暗暗作出承諾,用我的一生,盡我的全力,照顧丈夫,不讓這個家破碎。

于是繼續留在這個遭遇災難的家,用她弱小的身體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

為了維持家庭生活,她白天忙碌著十幾畝地的莊稼,飼養5頭生豬,本已疲憊不堪,但夜里仍細心照顧丈夫,每隔1個多小時都要為彭道平翻身,以免丈夫長褥瘡,所以只能睡上4個來小時。

丈夫眼看著備受煎熬的妻子短短幾個月瘦了20多斤,幾次想自殺都被妻子勸阻開導。

本無力撫養孩子,為了給癱瘓的丈夫活下去的勇氣,她毅然把孩子生了下來。

4年里,她不知偷偷流了多少淚,也曾多次想過自殺。

但一想起自己心中的承諾,她又挺起脊梁,勇敢地面對艱難的生活。

由于家居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任憑謝方珍拼死拼活地勞作,起早貪黑忙碌,這個家的生活及丈夫的藥費還是難以為繼,不久她家已欠債3萬余元。

為了挽救這個在絕境中的家,她萌生了一個驚人的想法,帶夫攜老出嫁。

她惟一的條件就是:娶我可以,但我必須帶上我的丈夫和公公婆婆。

就這樣,2005年她帶著前夫彭道平和公公婆婆,嫁給了與她志同道合的村民彭道俊。

彭道俊加入這個家后,共同支撐這個困難的家庭。

如今彭道平的身體狀況穩定,對生活也充滿了信心。

現在的丈夫彭道俊對謝方珍重情重義的舉動十分欽佩,他說我為有這樣的妻子而驕傲。

謝方珍孝老愛親的感人事跡,受到鄉親們的一致好評。

紅巖的人物形象和主要事跡

許云峰主要人物,以及事件概括

道德模范的事例

李明素,女,55歲,黨員,重慶市沙坪壩區壩心小學退休教師。

2007年7月17日清晨龍壩鎮梁灘河洪峰洶涌,一幢幢民房成片垮塌,情況萬分危急。

站在自家樓頂的李明素發現50米開外的一個屋頂站滿了群眾,正在大聲呼救。

由于地處洪流中心,房屋受到強大沖擊,隨時都有垮塌的危險,而一旦坍塌,群眾生還的可能十分渺茫。

李明素毅然決定帶領一家三口,立即展開營救。

李老師用手勢引導受困群眾利用兩樓之間的四幢房屋屋頂,逐步爬向相對安全的自家屋頂。

當30多名群眾爬到隔壁王孝倫家樓頂時,由于兩家間隔太大,群眾被困在了王家樓頂上。

李明素來不及多想,割掉家中所有繩索拼接在一起,將樓梯搭在兩屋之間,她和丈夫牢牢地扶住梯子,人們順著梯子一個個向李明素家轉移。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在李明素的指揮下,老人、小孩、婦女、男人,依次爬了過來。

上至65歲的老人,下至2歲小孩,一共32名群眾,全部安全轉移到李明素家屋頂。

就在最后一個人離開不到10分鐘,王孝倫家的房子轟然倒塌,頃刻消失在滾滾洪水之中。

由于長時間受驚嚇,群眾情緒很不穩定。

李明素又安撫大家說,要相信黨,相信政府,一定會來救我們的。

不久,救援隊來了,用繩索搭起一條滑道,驚慌失措的群眾都想搶先通過。

李明素再一次挺身而出,安排婦女兒童先走,然后老人,最后是年輕小伙子。

群眾一個一個脫險,李明素卻把自己的兒子留在了最后。

李明素說,“在這次洪災中,雖然我的損失很大,但受災的群眾還很多,需要黨和政府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有決心和信心與黨和政府一起共渡難關,困難只是暫時的。

”樸素的話語,表達出一名共產黨員崇高的精神境界。

2007年,李明素先后被重慶市婦聯、全國婦聯評為重慶三八紅旗手、全國三八紅旗手。

全國助人為樂模范候選人:吳顯才事跡吳顯才, 男,53歲,中共黨員,重慶市巫溪縣烏龍鄉大坡村黨支部書記。

15年來,吳顯才義務贍養了45位老人,先后有22位老人在他的關懷中安詳地走完生命歷程,6位老人回到了親人身邊。

目前,吳顯才仍在贍養17位老人。

1988年寒冬的一天,吳顯才在路上碰到一位老人,她穿著破爛的單衣,蜷縮在路邊,凍成一團。

吳顯才把老人送回家,看到這位老人無依無靠、一貧如洗,被子又黑又臭,枕頭竟是一塊磚,他淚如泉涌。

他在周邊幾個村里做了調查,結果發現有幾十位孤寡老人過著類似的生活。

1990年,吳顯才說服妻子,傾其所有,買下家對面的一個廢棄酒廠,改造成一座有16間房屋的敬老院,并給敬老院取名“常樂”,希望老人們能夠天天快樂。

年底,來自8個村的16名孤寡、殘疾老人,住進了敬老院。

70歲的馬昌炳老人剛到敬老院時,因為長期沒有吃肉,一吃肉就拉肚子,吳顯才每次都幫他清洗。

70多歲的田代翠老人患有間歇性精神病,吳顯才細心伺候她,讓她認了自己做兒子。

63歲的譚傳賢是個啞巴,還有智力障礙,唯一的依靠哥哥去世后,她頓時失去了生活來源,吳顯才聽說后收留了她。

任國賢與老伴譚吉壽,拉扯智殘兒子生活,因年事已高而生活陷入困境,吳顯才收留了這一家三口,一養就是11年。

吳顯才15年間收養的45名老人中,有半數是殘疾人。

那些去世的老人,都是吳顯才這個“兒子”送終。

他們在彌留之際,老淚縱橫地叫著“恩人”,拉著吳顯才的手久久不愿松開。

1993年,吳顯才購買了

【第1句】:5畝荒山,開辟了“常樂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樹種花,讓辭世的老人與鮮花、松柏為伴。

當年,國家民政部向他頒發了一塊“德高義重”的匾牌。

建成敬老院時,吳顯才就背上了6000元貸款。

以后每年都要為敬老院提供近1萬公斤大米、1000多公斤豬肉、近500公斤食用油、兩三百公斤鹽巴,加上縫制衣服、添置被褥,還有醫藥費、喪葬費、電費及其他開支。

吳顯才還拿出家里的3畝承包地,供敬老院種菜種糧;在自家承包的荒地上,開墾出20畝藥田;辦養殖場,建棕器加工廠、預制件廠、木材加工廠三家小作坊。

15年來,他先后投入了30多萬元,讓這些無依無靠的老人生活無憂。

去年12月,他又投資13萬元第二次改造敬老院,每層樓設一個帶洗澡間的衛生間,老人們睡上了席夢思床墊,電視機換得更大了,廚房里擺上了電冰箱。

2006年吳顯才被評為十大中華孝親敬老楷模、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陳培玉(已故)陳培玉,女,生前為重慶市巴渝航運公司下崗職工。

一個被群眾譽為精神永不下崗的下崗女工,一生十多次救人,最后為救落水群眾獻出了年僅44歲的生命。

2004年10月20日晚,在重慶巴南區輪渡渡口,兩名群眾不慎跌入滾滾長江,此時,在輪渡上的陳培玉聽見呼救聲后,來不及脫掉衣服和鞋子便縱身躍進湍急的江水中。

波濤洶涌中,她奮力向落水者游去,并抓住了落水者的衣服,可落水者在慌亂中突然將陳培玉的脖子緊緊扭住,兩人不停地在江面上沉浮,陳培玉最終英勇犧牲,用生命和熱血譜寫了見義勇為的壯歌。

陳培玉的救人壯舉不是偶然的,與她44年的人生經歷和她一貫的英勇行為分不開。

生前,陳培玉的主業是船體除銹油漆工,“副業”則是下水救人,并一干18年。

1983年秋,陳培玉回涪陵老家,遇到一位被江水沖出幾十米外的落水者,她一個猛子扎進江中,搏激流,闖險灘,將落水者高高舉過頭頂。

1988年夏天,陳培玉的鄰居巫天幸不慎落入長江,危難之時,陳培玉不顧一切跳入江中,半個小時后巫天幸被救了上來,陳培玉卻累得癱倒在地。

1981年和1988年長江漲大水,陳培玉作為公司水上搶險隊惟一的巾幗英雄,和男同事一起積極救援,救起多名落水者。

2001年,她跳入河中救起了因在河邊洗衣而落水的下崗職工李新萍。

18年來,陳培玉不顧自身安危,十多次跳入長江救起落水群眾。

一次下水救人就有一次生命危險,陳培玉10多次下水救人,就經歷了10多次死亡的威脅。

陳培玉家境困難、生活艱辛,但她依然熱忱地幫助身邊的人。

認識她的人都說她是個“隨便哪個時候都笑嘻嘻的人”。

性子直、熱心腸,周圍的人有個大事小事,她總是第一個站出來說話,誰家有點什么麻煩她總是從頭到尾,關注到底。

陳培玉2004年被重慶市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稱號。

全國見義勇為模范候選人:廖桂林事跡廖桂林,男,49歲,中共黨員,重慶市開縣厚壩鎮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

廖桂林憑著終身信仰和一身正氣,用忠勇、熱血、善良譜寫出一曲曲英雄之歌,被家人稱為“管得寬”,被群眾喚為“廖英雄”,被媒體譽為“三峽上空一只高翔的雄鷹”。

在2004年百年不遇的“9?4”洪災中,廖桂林凌晨冒著瓢潑大雨去街上幫助轉移群眾300多名后,又在洪水中帶病連續奮戰了17個小時,救出小孩、老人20多人,直到體力不支被洪水卷走。

他獲救后,發現自家財物已被洪水“洗劫”一空,女兒也因洪水浸泡心臟病復發住院。

在去探望女兒的途中,忽見豐勝沙發家具廠發生火災,他又第一個奮不顧身地沖上前撲火,因車間30多桶燃油物品連續爆炸,被炸成重傷。

他在醫院蘇醒后第一句話就問大火撲滅了沒有,妻子心疼地回答他:“火已撲滅,附近的加油站、學校、醫院和1000多戶6000多居民的生命財產都保住了,你怎么能剛出洪水又進火海啊

”他臉露笑容地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不上,誰上

誰讓我是‘管得寬’呢。

”2001年8月,廖桂林為救金峰鄉新華村村民謝小春,死命抱住歹徒。

眼看歹徒高舉菜刀,要朝謝小春的脖頸砍去,他毫不遲疑地用自己的胳膊硬生生擋住了這一刀,結果左手肘縫合了18針,至今還有一條兩尺多長的傷疤,4個指頭完全失去功能。

中央電視臺記者問他:“老廖,今后你再遇上持刀歹徒怎么辦

”他回答說:“為了正氣,我不怕死,今后遇上了我還要上

”廖桂林就是這樣用鮮血維護著社會正氣,先后見義勇為60余次。

他空手奪刀、懸崖搏斗、追擒逃犯、勇奪炸藥、跳河救人、危房救孤,15次負傷,4次住院,全身留下了十幾處刀疤,聽力、視力嚴重下降,左手只有大拇指完好無損,其余四根手指都只剩下半截,法醫鑒定為6級傷殘。

廖桂林從事基層調解工作18年,調解了各類民間訴訟近1300件,免費法律咨詢1萬余次,幫助群眾挽回經濟損失300多萬元。

他還照顧贍養羅文貴、熊叢貴兩位無血緣關系的孤寡老人長達30多年,為他們提供住房、衣物、錢糧,打水、做飯、熬藥、擦身洗澡、倒大小便,任勞任怨,直至老人去世。

他將社會各界送給他的慰問金、救助金全部捐給了五保老人和失學的貧困兒童;一家人節衣縮食,省錢給因腦出血全身癱瘓10年的母親和患有重度風濕性心臟病的女兒看病。

廖桂林先后榮獲全國見義勇為先進分子、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等榮譽稱號,并在人民大會堂作了先進事跡報告。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張和龍事跡張和龍,男,47歲,中共黨員,重慶石龍技工勞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這位巴南區石龍鎮大連村三社的農民,1984年匯入民工流,1999年任重慶市巴南區群龍勞務輸出公司經理,開始帶領家鄉民工“闖天下”。

在創業征途中,他以誠信為基石鑄就了全國勞務品牌商標“石龍技工”。

張和龍視信守合同為企業生命,為保證合作方對民工數量和素質的要求,他不惜高成本異地征收民工和超成本培訓民工;為保證按時交貨,不惜用高額補助組織員工加班,不惜改鐵路運輸為航空托運;為保證產品質量,對員工操作要求嚴而又嚴。

公司成立不久,承包了黑龍江尚志市帽兒山鋼鐵廠暖氣片生產勞務,由于原材料漲價導致生產成本超高,公司如兌現合同就會嚴重虧損甚至破產,但他沒有走人,毅然借錢兌現了合同。

守合同、講誠信為公司獲得了續包權,贏得了社會美譽,推動了公司發展,而今已成為10多萬人的石龍勞務集團,在全國建了9個分公司。

在創業之初,因履行合同導致公司虧損,有人提議減發或緩發民工工資,張和龍斷然否定說:“我也有過打工拿不到工資的經歷,按時足額兌現工資是我在招收工人時的鄭重承諾,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言信行果。

”發工資的日子越來越近,民工緊鎖的眉頭,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頭,悄悄讓家人貸款匯去,如期予以兌現。

近6年來公司為帽兒山鋼鐵廠創利

【第1句】:5億多元,上繳國家稅金近2000萬元。

張和龍不僅視納稅為義務,而且把熱心公益捐款捐物也看作“義務”,悄悄關注著尚志市的特困家庭,時刻惦念著老家的路橋、校舍等,先后個人捐款75000多元。

他說:“我在家鄉長大,在尚志創業,不能丟了根、忘了本。

”張和龍以誠信獲得了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首屆十佳農民工等榮譽稱號。

全國誠實守信模范候選人:段彩均事跡段彩均,男,42歲,中共黨員,重慶鴿牌電線電纜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

段彩均誠實無價、守信天價,讓一個負債率高達300%的國有老企業涅盤而生,一年扭虧、三年躍升為重慶工業企業50強,目前已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家裝電線生產企業和最大的銅型材產品加工制造企業,創下矚目的“鴿牌奇跡”,是國企成功改制的典范。

2001年初,段彩均及其班子在一無固定資產、二無流動資金,負債700余萬元危難之際,投資組建了現代國企——重慶鴿牌電線電纜有限公司。

憑借著“不相信國有企業搞不好、為全體職工創造政績”、“誠信、向上”的理念,主攻家裝電線電纜,以“誠實”為基石,實施質量品牌領跑戰略,推行質量事故全額賠償并加扣10%的企業名譽損失費的制度,以現代企業家的優秀素質引領著團隊向市場傳遞著誠實信息,市場也因此讓“鴿牌”展翅高飛。

至今,資產總額達到

【第5句】:9億元、產銷額

【第12句】:19億元,分別增值50倍和20倍,經濟規模保持年均80%增速,累計上繳國家稅金6600余萬元。

今年底產銷額將突破16億元。

榮獲中國機械工業500強、重慶市最佳誠信企業等稱號。

段彩均在全體員工中培育“質量等于飯碗”的意識,將守信意識融入每個環節,使“真心真誠、有利有義”成為鴿牌人與合作伙伴及顧客們合作的基礎,出現了鴿牌公司特有的“三大怪”現象:產品質量沒問題也可以退換;經銷商沒訂貨急著把款交;供應商自愿先供材料后收錢。

出現了“調整價格、現款現貨”、“寧讓價格、不讓市場”、“寧讓價格、確保資金回籠”和“顧客滿意、商家賺錢、公司發展”多贏局面。

企業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與ISO14001環境體系認證,其電線電纜產品獲得“國家免檢”資質,家裝布電線和電工用銅型材產品的產銷量均列全國前三,占領了重慶家裝電線市場90%以上的份額,“鴿牌”已成重慶名牌、西南地區著名商標和老百姓心中電線電纜“精品”的代名詞。

段彩均不僅實現了企業的重生,而且對員工以誠相待,對社會勇于回報。

解決了近678名下崗職工再就業,公司每位員工每月不僅能領到20斤大米、2斤色拉油,而且住房公積金、養老金、失業金、醫療保險金等都足額到位。

主動捐款修建重慶機電鴿牌希望小學,資助社會慈善事業,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展示了自己的拳拳愛心。

段彩均先后榮獲中國管理100人、全國機械工業優秀企業家等稱號。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鄧平壽(已故)事跡鄧平壽,男,中共黨員,生前為重慶市梁平縣虎城鎮黨委書記。

鄧平壽志在鄉親脫貧致富,扎根山鄉31年;情系邊遠落后的虎城,兩次放棄進城升遷機會,2007年2月累死在工作崗位上,年僅51歲。

他被譽為“21世紀焦裕祿式的人民公仆”。

1998年,鄧平壽走上虎城鎮黨委書記崗位時,面對這個因貧困落后而聞名的窮山溝,以敢啃“硬骨頭”而著稱的他發出了要摘掉這頂“窮帽子”的誓言。

一身布衣,一雙膠鞋,一個黃布包就是鄧平壽的生動寫照,長年累月,他吃住在辦公室,行走在田間地頭,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了虎城方圓78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哪棵桑樹干沒刷白,哪條路垮了塊石頭,哪家有個難處,他都記得清清楚楚,都解決得利利索索。

多年來,他用近40個工作筆記本,記錄了鄉親冷暖和百姓心聲。

面對百般熱情挽留他的群眾,鄧平壽毅然放棄擔任縣領導的機會。

他總是對鄉親們說:“你們放心,虎城的事一天沒做好,我就一天不離開虎城。

”他急群眾所急,曾經窮得連房頂都補不起的楊嗣才,在鄧平壽的幫助下,辦起了掛面加工廠,年銷量超過40噸,還注冊了自己的商標。

他想群眾所想,當廣西桂林客商謝裕明在虎城開辦的竹木公司出現用水、用電、用工等困難時,鄧平壽主動上門服務,讓這位異鄉人快倒閉的公司獲得了新生。

他盼群眾所盼,當虎城蠶繭品質不高,價格逐年下滑,有的村民絕望地砍掉桑樹時,鄧平壽先后兩次邀請原西南農業大學蠶桑專家到虎城講解科技知識,還走村串戶親自傳授科學養蠶的方法,讓千畝桑園再顯生機。

鄧平壽提出了“修好一條路,耍好一條龍,壯大一根蟲”的發展思路。

一條龍即柚子帶,一根蟲即栽桑養蠶。

在鄧平壽的帶領下,虎城共修建、硬化了村、組級公路48條、108公里,使100%的村、85%的組通上了水泥路;虎城蜜柚榮獲國家金獎,暢銷全國、遠銷香港、澳門;全鎮蠶繭產量居全縣第一,農民人均收入增長了

【第1句】:5倍。

群眾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鄧平壽的身體卻一天天垮下去。

2007年2月1日,這個“小病拖、大病磨、實在不行才吃藥”的鐵漢子,永遠地離別了他無限眷戀的鄉土和鄉親,而這一天離他51歲的生日還差3天。

2007年鄧平壽榮獲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中央主要媒體把他作為全國重大先進典型進行集中宣傳。

全國敬業奉獻模范候選人:石元英事跡石元英,女,51歲,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教委派駐湖南省保靖縣小學教師。

重慶秀山縣保安鄉龍家村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村,離他們村最近的學校,就是隔河相望的湖南省保靖縣壩木小學。

為了解決孩子們的上學問題,秀山縣教委派出當時的民辦教師石元英到壩木小學上班,工資由秀山發放。

由于河上沒有橋,不管春夏秋冬,風霜雨雪,石元英每天清晨帶著孩子們來到河邊,脫掉鞋襪,卷起褲腳,背起年幼的孩子,拖著大一點的學生到湖南去上學,下午又帶著40多名學生涉水回家。

從1987年去壩木小學上班的那天起,石元英背著村子里的孩子們踏上求學之路,一背背了18年。

1989年一個上午,下了四個多小時的傾盆大雨。

石老師背著一名學生走到河中間時,上游洪水洶涌而來,一根兩米多長的木頭順水橫沖直撞,情急之中,她將身子稍稍一側,木頭頂了一下右小腿后呼嘯而過,右小腿頓時一陣鉆心地疼,但她不敢松手,將最后一名學生背上岸后,才發現右小腿大塊皮肉已搭拉在一邊。

至今,石元英右小腿還有塊雞蛋大的疤痕。

18年來,上萬次往返這條河,石元英不知在河里多少次摔倒受傷,但令她欣慰的是,沒有一個學生受傷。

在石元英的努力工作下,龍家村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百分之百,在校學生沒有一個中途輟學。

而她自己,卻因為長年涉水,患上了風濕病。

1989年8月,一場大雨導致這條河暴漲,無法通過。

放學后,石元英只能帶著孩子們,從下游5公里遠的橋上渡河。

途中山路滑坡,石元英背著學生踩著松軟的泥路艱難前行,自己10歲的兒子緊跟在身后。

就在此時,兒子腳下一滑,差點掉進奔流的河水中。

聽到兒子叫聲的石元英,驚出一身冷汗,幸虧一位與兒子走在一起的六年級學生,一把拉住了下滑的兒子。

2006年,石元英曾經教過的一個湖南籍學生考上了北京大學,湖南省保靖縣政府獎勵壩木小學5萬元,并獎勵石元英5000元,那一天是她多年來最高興的一天。

如今她的學生中,28人考上大學,其中5人考上研究生。

如今,秀山縣為了方便孩子們上學,在河上架起了一座橋,然而石元英依舊背著一名先天殘疾、行動不便的13歲學生,不分春夏秋冬,穿梭在學校與村子之間。

石元英20多次被秀山、保靖兩縣評為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和師德標兵,2004年9月被評為重慶市優秀教師。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馬福元事跡馬福元,男,20歲,重慶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學院學生。

家在重慶南川的馬福元,出生僅3天母親就離家出走,12歲時父親病逝,一貧如洗的家里只剩下他和78歲的爺爺相依為命。

17歲的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學雜費、食宿費全免的宏志班,80多歲的爺爺卻意外摔傷,從此臥病在床。

馬福元背起爺爺去上學,用微薄的生活費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木棚房,一邊讀書一邊照顧爺爺。

由于房間很潮濕,爺爺風濕病一受寒就會發作,幾乎每天晚上,馬福元都要為爺爺暖被窩。

這娃兒真懂事,學習再忙,他都要把爺爺服侍得妥妥帖帖的。

鄰居們對這個懂事的孩子贊美有加。

一次,鄰居阿姨給他幾個雞蛋,他擔心爺爺不吃,就把雞蛋蒸成雞蛋羹悄悄地埋在爺爺飯里給爺爺吃,自己卻一棵白菜吃上兩三天。

讀書期間,為給爺爺治病,他一直堅持在學?;锸硤F打工。

許多報刊和網絡報道了馬福元的事跡,其中也有海外媒體。

一位美國的華裔人士了解到他的事跡后,對他進行了資助,稱贊他不是可憐人,而是男子漢。

也有網友這樣評價馬福元:孝心很多人都有,但不是很多人都有孝行,佩服他在困難中的堅毅和對爺爺的不離不棄。

馬福元沒有因為照顧爺爺耽誤學習,他成績優異,表現突出。

2006年3月,還在讀高三的馬福元,獲得了由團中央、全國學聯評選的中國中學生正泰品學獎特別獎,在200多名候選人中得票最高。

其實馬福元對這些都不那么在意,他甚至很少看報紙和網絡對他的報道。

他說: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人,也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在校大學生。

作為學生,我希望自己在一個平靜的學習環境中,扎扎實實搞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和過硬的本領,回報社會特別是無數給予我太多關愛的人。

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爺爺對我的期盼。

全國孝老愛親模范候選人:謝方珍事跡謝方珍,女,29歲,重慶市城口縣修齊鎮鄉坪村村民。

在大巴山深處的城口縣,有這樣一位帶夫出嫁播灑愛心的農家婦女。

她7年如一日,毫無怨言地服侍高位癱瘓的丈夫,照顧殘疾多病的公公和婆婆,用弱小的身軀支撐起了瀕臨破碎的家。

2001年3月,21歲的謝方珍帶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嫁給了香坪村的村民彭道平,夫妻倆恩恩愛愛。

可甜蜜的日子才剛剛開始,災難就降臨到了這個原本清貧的家庭。

同年7月,丈夫不幸遇車禍造成下肢高位癱瘓,看著癱瘓在床的丈夫,當時謝方珍覺得生不如死。

這時,娘家人勸她趕快離開這個家。

但是,面對心愛而無助的丈夫和這個風雨飄零的家,身懷有孕的她不忍心離去。

她在心里暗暗作出承諾,用我的一生,盡我的全力,照顧丈夫,不讓這個家破碎。

于是繼續留在這個遭遇災難的家,用她弱小的身體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

為了維持家庭生活,她白天忙碌著十幾畝地的莊稼,飼養5頭生豬,本已疲憊不堪,但夜里仍細心照顧丈夫,每隔1個多小時都要為彭道平翻身,以免丈夫長褥瘡,所以只能睡上4個來小時。

丈夫眼看著備受煎熬的妻子短短幾個月瘦了20多斤,幾次想自殺都被妻子勸阻開導。

本無力撫養孩子,為了給癱瘓的丈夫活下去的勇氣,她毅然把孩子生了下來。

4年里,她不知偷偷流了多少淚,也曾多次想過自殺。

但一想起自己心中的承諾,她又挺起脊梁,勇敢地面對艱難的生活。

由于家居海拔1800米的高山上,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任憑謝方珍拼死拼活地勞作,起早貪黑忙碌,這個家的生活及丈夫的藥費還是難以為繼,不久她家已欠債3萬余元。

為了挽救這個在絕境中的家,她萌生了一個驚人的想法,帶夫攜老出嫁。

她惟一的條件就是:娶我可以,但我必須帶上我的丈夫和公公婆婆。

就這樣,2005年她帶著前夫彭道平和公公婆婆,嫁給了與她志同道合的村民彭道俊。

彭道俊加入這個家后,共同支撐這個困難的家庭。

如今彭道平的身體狀況穩定,對生活也充滿了信心。

現在的丈夫彭道俊對謝方珍重情重義的舉動十分欽佩,他說我為有這樣的妻子而驕傲。

謝方珍孝老愛親的感人事跡,受到鄉親們的一致好評。

聲明:企算易所有作品(圖文、音視頻)均由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若您的權利被侵害,請聯系38104631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秒拍| 欧美成人免费tv在线播放| 搡女人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黄+色+性+人免费| 欧洲vodafonewifi14| 日韩在线不卡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 亚洲午夜成人片| 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一区|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尤物|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北条麻妃| 国产国语对白一级毛片|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青娱乐手机在线| 成年女人18级毛片毛片免费| 双女车车好快的车车有点污 | 草莓视频黄瓜视频| 日本xxxwww| 午夜男女爽爽影院网站| www视频免费| 污污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专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高清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国产福利第一页|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爱| 蜜桃成熟之蜜桃仙子| 性美国xxxxx免费|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中文字幕色婷婷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影院| 夜夜揉揉日日人人青青|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一级毛片aaav| 老子午夜伦不卡影院|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做夜欢视频九色 | 象人族女人能吃得消吗| 欧美特黄特色aaa大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