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表現人生苦短的句子
【第1句】: 短歌行里的賦比手法句子
《短歌行》是四言詩,另兩首是五言詩.四言詩秉承了《詩經》的創作形式和風格,兩字一頓的節奏,古樸凝重.五言詩是在兩漢民謠和樂府民歌中首先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樂美.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后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短歌行》以抒情為主,運用比興、引用等手法,曲折細致地抒寫了詩人內心復雜的情感,塑造了一位求賢若渴的主人公形象,格調悲涼慷慨.《短歌行》的藝術表現手法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言志與抒情相結合.詩歌抒發了詩人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愿.言志的同時也抒發了詩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憂嘆之情,有對賢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賢才的欣喜之情,有對猶豫徘徊的賢才的勸慰之情,有堅信自己禮賢下士,天下賢才定會歸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詩人把這些復雜的感情,通過似斷似續,低廻沉郁的筆調表現了出來. 引用《詩經》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現女子對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達詩人對賢才的渴望;引《鹿鳴》中描寫歡宴賓客的句子,表達詩人對賢才的期待和禮遇. 比喻.以明月比喻賢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賢才難得.以烏鵲擇木而棲比喻賢才的徘徊歧路,表達對他們前途的關切.以“山不厭高,還不厭深.”比喻自己廣納天下賢才的寬闊胸襟. 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虛心待賢,使天下賢士歸心. 總的說來,這首詩雖然充滿了深沉的憂嘆,但是其中洋溢著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激蕩著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力量. 如果還有問題歡迎您追問,祝您學習進步。
【第2句】: 曹操《短歌行》中“憂”對我們的啟示
“短歌行”是漢樂府一個曲調的名稱,是用于宴會場合的歌辭.曹操集子里現存《短歌行》兩首,課文選的是第一首.作為一位政治家兼軍事家的詩人曹操,十分重視人才,這首詩抒發了他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愿. 全詩三十二句,分四節,每八句一節. 第一節抒寫詩人人生苦短的憂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當”,對著.“去日”,指逝去的歲月.這四句意思是:在邊喝著酒,邊唱著歌時,忽然感嘆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會兒就干了,又苦于過去的日子太多了.“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慨當以慷”是“慷慨”的間隔用法,“當以”,沒有實在意義,即指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杜康”相傳是發明釀酒的人,這里作酒的代稱.這四句意思是:即使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詩人內心的憂愁還是難以消除.用什么來消除胸中的憂愁呢?只有借酒澆愁.我們如何理解詩人這種人生苦短的憂嘆呢?詩人生逢亂世,目睹百姓顛沛流離,肝腸寸斷,渴望建功立業而不得,因而發出人生苦短的憂嘆.這一點我們可從他的另一首詩《蒿里行》中得到佐證:“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第二節抒寫詩人對賢才的渴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詩經?鄭風?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讀書人的服裝,這里指代有學問的人.“悠悠”,長久的樣子,形容思念之情.這兩句意思是:你的衣領青青啊,總是讓我如此掛念.原詩后兩句是:“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意思是:雖然我不能去找你,你為什么不主動給我音信?曹操由于事實上不可能一個一個地去找那些賢才,所以他使用這種含蓄的話來提醒他們,希望賢才主動來歸.“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低聲叨念,表示渴念.這兩句意思是:只因為你的緣故,讓我渴念到如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四句以女子對心愛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對賢才的渴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四句引自《詩經?小雅?鹿鳴》,《鹿鳴》是一首描寫貴族盛宴熱情款待尊貴客人的的詩歌.前兩句起興,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歡快地吃著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寫賓客歡宴的場面,這里引用的兩句意思是:我有許多尊貴的客人,席間彈起琴瑟,吹起笙樂.詩人引用這幾句詩,表示自己對賢才的熱情. 第三節抒寫詩人對賢才難得的憂思和既得賢才的欣喜.“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賢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時候才能摘取呢?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由于求才不得,內心不禁產生憂愁,這種憂愁無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陌”、“阡”,都是指田間小路,東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駕,屈駕.“用”,以.“存”,探問,問候.“契闊”,久別重逢.“讌”,通“宴”.“舊恩”指往日的情誼.這四句意思是:(客人,即指人才)穿過縱橫交錯的小路,枉駕來訪.主客久別重逢,歡快暢談,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誼.前四句詩人把尋求賢才生動地比作“欲上青天攬明月”,借以表明求賢不得的苦悶和憂思;后四句描寫賢才既得,喜不自勝,歡樂無窮的情景. 第四節抒寫詩人對猶豫不決的賢才的關切和渴望天下賢才盡歸自己的抱負.“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匝”,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烏鴉向南高高飛.繞樹飛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樹枝可棲息.這四句是說那些賢才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下無所適從,不知道投靠到誰的門下.詩人希望他們不再猶豫,趕緊到自己這邊來.“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前兩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話:“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后兩句借用典故,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說他“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滿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滿足.周公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悅誠服地來歸順.詩人用“山不厭高,還不厭深.”比喻賢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決心禮賢下士,希望賢才全部歸己,幫助自己建功立業,統一天下的宏圖大愿.這幾句畫龍點睛,點明了全文的主旨. 《短歌行》的藝術表現手法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言志與抒情相結合.詩歌抒發了詩人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愿.言志的同時也抒發了詩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憂嘆之情,有對賢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賢才的欣喜之情,有對猶豫徘徊的賢才的勸慰之情,有堅信自己禮賢下士,天下賢才定會歸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詩人把這些復雜的感情,通過似斷似續,低廻沉郁的筆調表現了出來. 引用《詩經》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現女子對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達詩人對賢才的渴望;引《鹿鳴》中描寫歡宴賓客的句子,表達詩人對賢才的期待和禮遇. 比喻.以明月比喻賢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賢才難得.以烏鵲擇木而棲比喻賢才的徘徊歧路,表達對他們前途的關切.以“山不厭高,還不厭深.”比喻自己廣納天下賢才的寬闊胸襟. 。
【第3句】: 根據短歌行和龜雖壽簡要分析曹操對人生的看法.至少列出兩點.
短歌行:全詩三十二句,分四節,每八句一節.第一節抒寫曹操人生苦短的憂嘆.第二節抒寫曹操對賢才的渴求.第三節抒寫曹操對賢才難得的憂思和既得賢才的欣喜.第四節抒寫曹操對猶豫不決的賢才的關切和渴望天下賢才盡歸自己的抱負.言志與抒情相結合.詩歌抒發了曹操渴望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愿.言志的同時也抒發了曹操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憂嘆之情,有對賢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賢才的欣喜之情,有對猶豫徘徊的賢才的勸慰之情,有堅信自己禮賢下士,天下賢才定會歸附自己的自信之情.曹操把這些復雜的感情,通過似斷似續,低廻沉郁的筆調表現了出來.總的說來,這首詩雖然充滿了深沉的憂嘆,但是其中洋溢著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激蕩著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力量.龜雖壽: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詩,是曹操晚年寫成的,闡述了曹操的人生態度.詩中的哲理來自曹操對生活的真切體驗,因而寫得興會淋漓,有著一種真摯而濃烈的感情力量;哲理與詩情又是通過形象化的手法表現出來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體的藝術形象中實現了完美的結合.詩中 “ 老驥伏櫪 ” 四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筆力遒勁,韻律沉雄,內蘊著一股自強不息的豪邁氣概,深刻地表達了曹操老當益壯、銳意進取的精神面貌.全詩的韻調跌宕起伏,開頭四句娓娓說理, “ 猶有 “ 終為 ” 兩個詞組下得沉著.而 “ 老驥 ” 以下四句,語氣轉為激昂,筆挾風雷,使這位 “ 時露霸氣 ” 的蓋世英豪的形象躍然紙上.而最后數句則表現出一種深 沉委婉的風情,給人一種親切溫馨之感.全詩跌宕起伏,又機理縝密,閃耀出哲理的智慧之光,并發出奮進之情,振響著樂觀聲調.藝術風格樸實無華,格調高遠,慷慨激昂,顯示出詩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熱愛生活的樂觀精神.人壽命的長短不完全決定于天,只要保持身心健康就能延年益壽,這里可見曹操對天命持否定態度,而對事在人為抱有信心的樂觀主義精神,抒發了曹操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奮斗不息的壯志豪情. 《龜雖壽》的中心是抒發了一種老當益壯、積極進取的精神.這種精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和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的一個特點.這一特點曾經激勵過無數的仁人志士,在“治國平天下”的事業中,奮發有為,即使到了暮年,“猶冀有新功”.《龜雖壽》表現的正是這種思想感情,因此自古迄今,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龜雖壽》是一首抒情詩,但是它和一般的抒情詩不同.一般的抒情詩都重在抒發感情,而這首詩卻明顯地具有哲理的內容,做到了感情和哲理互相交融,使哲理寓于形象當中,因此我們讀這首詩的時候,既能被詩情所激動,也能夠通過具體的形象領悟到重要的人生哲理.這一點恐怕也是《龜雖壽》能在歷代膾炙人口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