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親子教育感言
國學經典與教育心得體會
學習國學的心得體會通過學習國學,我體會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
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使我收獲頗多。
現根據個人學習情況談一下兩點體會:一、學習國學提高了自身素養經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啟迪思想,開闊文化視野。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識來武裝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
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認真負責,無怨無悔,踏實務實;凡是能夠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夠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敗的原因,不是行動前沒有計劃,而是缺少計劃前的行動。
要善于從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實可行的計劃,立足實際,向著眼前的目標奮進。
二、學習國學豐富了我做人的道理古為今用,是我們學習古代文學的唯一目的。
學習國學,讓我了解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豐富了知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養。
在國學這門課中了解到了國學哪方面的內容,有何感悟
中國自古就有這樣一句話:“3歲看大,7歲看老”,它簡單明了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
意思是從3歲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業。
心理學證明,三到六歲是人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階段,正是教育的黃金時期。
幼兒在這段時間里學習國學知識,可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堅實基礎。
幼兒園開展國學教育,可以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熱愛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種子,打下一個自己是中國人的文化烙印。
通過學習國學,能夠培養孩子自我思辨的能力、與人融洽相處的能力、科學的學習方法、從容的生活態度等。
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
從廣義上來說,它包括了經典誦讀、文學藝術、科技發明,文明禮儀,民族友愛等。
幼兒國學教育也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
幼兒階段的學習特點是以游戲,故事、兒歌等方式來完成的,幼兒園是三到六歲幼兒學習與生活的重要場所,《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我們“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把國學教育與日常教育結合起來,讓幼兒身置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中,以不自覺的方式,使幼兒耳濡目染,親身體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在內心建立起強大的民族自豪感,并在無意識中養成以中華美德為主要道德標準的良好習慣。
那么,我們可以以下幾種方式來針對幼兒普及中國文化教育。
一、經典誦讀。
普遍的模式是在幼兒園內部開展國學班(也有社會上開辦的國學館),國學班或國學館從布置上營造了一個古色古香文化氛圍,以三字經、千字文等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的典籍以及唐詩為教育內容。
教學方式主要模仿古代書塾教育的模式,要求幼兒以安詳的態儀來進行學習。
也有的幼兒園沒有單開國學班,但引進了一部分典籍讀物作為常規課程。
經典誦讀的作用是讓幼兒通過熟讀和記憶,達到內容與內心的融合,然后在日常生活的某個情境中,得到不自覺的喚醒,從而達到道德情感與習慣的教育。
比如,有一次我帶大班的孩子們到公園尋春,有一個女孩忽然發現了角落里一株櫻花樹開出了一枝艷麗的花,她張口就說:“墻角數枝梅啊
”雖然說的不正確(不是梅花),但其意境用的恰到好處。
還有一次,有一個孩子做錯了事情,我和小朋友們對他進行了了批評并鼓勵其改正,有一個孩子就忽然在后面喊道:“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
至于“融四歲,能讓梨”“如囊螢,如映雪”等等以學習、交往、孝悌,勵志等社會層面的內容,則分別從幼兒的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等方面發展了幼兒的社會性。
但經典誦讀未免有些古板,甚至死氣沉沉。
有時候難免拘于形式。
對于3---6歲這些活蹦亂跳,自制力很差的孩子來說,我們一定要從教學時間上做好安排,并在教學手段上輔以圖片,多媒體等,以便幼兒容易接受。
二、教育活動。
教育活動是區別于經典誦讀的,以游戲為主展開的,有目標的對幼兒進行集體教育活動。
其教育內容涉及面很廣泛,體現在幼兒基礎課程五大領域以及文化學習的各個方面,形式活潑多樣,不拘一格,一般通過引導幼兒觀察,體驗,操作,交流討論,肢體表演,游戲等方式,達到對傳統文化美學及生活習慣,社會交往、行為規范的理解。
比較多的是做社會領域的集體教育活動,比如《有趣的生肖》通過讓孩子們說一說自己和家人的屬相,引導幼兒了解出生與生肖的有趣結合,體驗十二生肖輪回的現象;《美麗的衣裳》向小朋友展示了我國多民族的不同服飾風采,并引出主題:我們的衣服歲不一樣,但我們的心緊緊相連,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家------中國,從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文化藝術方面也可以生成活動,比如大班藝術《畫臉譜》,通過觀察幫助幼兒了解臉譜的特點,鼓勵孩子們動手設計自己喜歡的臉譜,從而了解我國的戲曲文化,同時發展了幼兒大膽創新的能力。
另還有外健康領域如《中華美食》,語言領域如成語故事等。
集體教育活動內容涉及面廣泛,能夠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
且與幼兒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教學的方式方法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遵循《幼兒園指導綱要》及《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目標與要求,很值得大力提倡。
三、環境創設。
有很多幼兒園把中國特色作為環境創設的主題,形式上有墻飾,吊飾,展覽架擺放,樓梯貼等,其內容包括文化藝術,飲食,經典誦讀,文明禮儀等多方面的內容。
比如我園樓道墻體懸掛或張貼了各式各樣的戲曲臉譜、文化扇、剪紙、國畫等;樓道吊飾則裝飾成了中華瓷器的造型,小主題命名為《中華瓷韻》;展覽架一般做成博古架的造型,擺放一些以石頭、瓶子、粘土為載體的中國元素的裝飾。
吊飾以中國戲曲,中國瓷藝,中國剪紙,中國扇藝,十二生肖,四大發明,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孝、成語故事繪圖等作為題材。
這些裝飾首先從視覺上給人以濃重的中國味,使幼兒置身于中國元素的氛圍中,潛移默化的體驗
自從家里有了電腦,孩子總是喜歡上網,怎么辦
四為堂國學親子教育
您好請參考以下建議 1:對計算機設置開機密碼。
2:對機計算機安裝家長監控,限制部分功能 3:對計算機安裝第三方監控軟件,實現遠程監控、強制關機、斷網等操作。
國學經典誦讀讀后感100字5篇
讀了《國學經典》有感_200字 中華名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用文字記錄來,就成了一本本的國學經典。
國學經典底蘊豐富,蘊藏豐富的為人處事的經驗和道理,其思想內涵的核心就是仁、義、禮、智、信。
作為儒家所謂的“五常”。
就拿“五常”中的智來說吧。
“仁、義、禮、智、信”是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而要將這一切聯系起來就需要“智”貫穿其中,否則即使有“仁、義、禮、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過無礙。
新時期需要把中華名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學智慧聚成一體,開啟新的智慧。
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就像《愚蠢的狼》這篇文章講述的一樣:愚蠢者總會被聰明著戰勝。
這就如同聰明者總會騙的了愚蠢。
因此,現在就要努力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使自己變的更聰明
讀國學經典《論語》有感_300字 從二年級開始,我和媽媽一起每天快樂誦讀國學經典《論語》。
《論語》你們想不想知道是它寫什么的
是誰寫的呢
我猜你們都想知道吧
其實它是一本語錄。
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師孔子,他對學生非常有耐性,對人非常的謙遜,所以很受人尊重。
這本語錄主要是他的學生把孔子上課說的話和生活中做的事記錄下來。
《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說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長第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這句話是孔子通過稱贊伯夷叔齊倆兄弟不記仇,因此別人就就不記得他們的舊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平時在班里,我與同學之間相處難免會有吵架,鬧意見的時候,這時我就應該學會“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樣我們才能夠友好相處,互相幫助
其實,悄悄告訴你,這本語錄還有很多寶貝,雖然我只會誦讀,還沒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語句,但古人說過,讀書千遍,其義自現
所以,我已經約好媽媽每天繼續誦讀了《論語》,多學學里面為人處世的道理。
你呢,要不一起來吧
國學經典之《三國演義》讀后感_1100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在長江岸邊,在神州大地上,在2000年前的中國,這片神圣的土地經歷了什么呢
三國時期。
雖然民不聊生,卻趣事連連;雖然連年戰亂,卻英雄輩出;雖然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長江、黃河,可是他們的事跡、這個年代的歷史卻永遠流淌在我們心中,就像血液是熱的,更是充滿色彩的。
我從小就看三國,6歲時,一本厚厚的,表面枯燥無味的書擺在了我的書架上,懷著充滿希望的心情翻開了這本書,書中的內容竟一下子吸引了我,我鉆進了這本充滿魔力的書,直到現在,我還在研究三國。
這本書記載的是東漢末年,由農民起義到群雄割據的一系列故事。
這個時期沒有誰是王者,沒有皇帝,更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
個個秣兵厲馬,個個雄心勃勃,都想成為最終的霸主。
特別是劉備、曹操、孫權這三個老大,都有無數的兵馬,無限的魅力,打來打去,一場仗打了八十多年后,終于決出了勝負,勝者不是魏、蜀、吳,而是新的勢力晉,這個搞笑的結局為三國畫上了“
”,或是個“
”。
三國時期,不僅有血肉橫飛,猛將如云的戰場,還有在戰場后方,無數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戰場”。
有像呂布、趙云這樣的猛將,有像諸葛亮、周瑜這樣的不用刀槍卻勝過刀槍的謀士。
更有像劉備、曹操這樣的王者。
從這些英雄與歷史的身上,我懂得了許多道理。
三國世界個個王者最終的目標無非是當上皇上,他們充滿野心,自以為是,恨不得一步登天,但是最后卻誰也沒能得逞。
做人就不要這樣,野心越大,輸得就越慘。
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只有踏實的做事,一步一個腳印,從小到大,從無到有,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如果一口吃個胖子是絕對吃不下的。
雖然一開始你可能像劉備一樣渺小,但是只要努力,踏踏實實的來攀登生活的這個梯子,當爬到梯子頂端時,你會看到自己腳印,看到下面的世界那么美麗。
成功需要努力,只有心還不夠,除了有心還要有行動。
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
看看袁紹這樣的人,只是充滿了野心,卻不付出努力,一顆心是達到了成功,可是通過實際行動走的路,他還遠沒有走完。
這三國這個亂世中,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曹操告訴我們做人必須有心計,劉備說想成功就一定要有執著的信念和一顆充滿慈愛的心。
諸葛亮扇動羽扇,告訴我們只有時刻謹慎、細心才能成大事。
關羽滿臉懊悔:“哎,千萬別像我這樣,心高氣傲,這樣得不到什么好的結局”。
呂布來了,趙云來了,董卓來了,他們都來到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中,講述他們的人生。
以史為鑒,以史為例。
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夠享用一生。
《三國演義》本身就是真理。
讀歷史,讓人明智,讀國學,讓人明理。
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就可以與英雄對話,與歷史交談。
讀三國,讓我身處這個充滿魔力的三國世界,我還要在這個三國世界中繼續去探索。
讀了《國學經典》有感_300字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代的大教育家,他教過的學生不下三千,人們把他和學生上課時的交流記載了下來,這就是《論語》。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句話講的是學習的方法,它讓我們在學習后再溫習一遍,好好溫習了舊知識后,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我想起每到課間或回家后,我都會復習一下當天的內容,每次復習后,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可總覺得還是有一些沒想到,所以以后我要常常復習,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討厭的東西給別人,不要讓別人來做自己所討厭的事。
我想起有一次媽媽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紅苕,我不想吃,就趕給了爸爸,讀了這一句話后,我在也沒有偷偷地把紅苕趕給爸爸了。
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嚴于利己,寬以待人。
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界該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諧啊
通過學習《論語》,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等道理。
《國學經典誦讀》_讀后感_800字 以前我是一個很驕傲、很愛炫耀的孩子,從不懂什么叫謙虛,就拿一個故事來說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級刊物上,我高興地告訴了父母讓父母分享我的快樂。
他們聽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誡我:“不能驕傲喲
”我哪里能聽進去,因為我早已被驕傲給“駕馭”了
就在我興奮的同時,我的性格也有了極大的變化——變得更加驕傲、暴躁了。
一有在比誰的作文寫得好時,我就在他們比面前炫耀,若不順心便“發揮”出我暴躁的脾氣;和同學們聊天時也會炫耀我的“光輝”史……我就和同學們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個朋友都沒有了,我心里卻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寫的好嗎
我還不想和你們在一起呢
從此我驕傲成了癮,暴躁成了性,一發不可收拾。
直到有一天,我徹底改變了。
那次測驗,我原本以為只要一動筆,就能寫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錯了,上午兩節課,我居然才寫出了一個題目幾句話,結果可想而知,我不僅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還受到了父母的教育。
其實,他們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孩子呀
記住一句話‘滿招損,謙受益’千萬不能驕傲啊
”我就不名其中的含義。
自從我校掀起了“誦讀了《國學經典誦讀》”的活動,我也積極地參加活動并被《國學經典誦讀》里的一樁樁,一件件動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特別是馮異的謙遜把我給震撼住了。
他被大家稱為“大樹將軍”,他自幼好學,率領的軍隊有規矩,為人謙遜。
特別是每次將軍們圍坐爭功領賞時,只有他從不居功自傲,總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樹下思考戰斗的經驗和教訓,正是因為他與眾不同的作風,才有了“大樹將軍”的美名。
而劉秀發現他的行為習慣與作風之后,就更器重他了。
我從這個故事中明白了許多道理,如:“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也。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些道理不但使我學會了戒驕戒躁,而且還讓我學會了要厚物載德,更要有一顆赤子之心。
這本書不僅使我從一個“游手好閑的小皇帝”,變成了一個勤勞的“忠仆”,還讓我明白了中國的一句古語“百善孝為先”的含義:只有“孝”才能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做一個讓人尊敬的人。
現在我已學會了為勞累了一天的爸媽端上一杯清香的茶,為奶奶端上一碗熱騰騰的米飯,并且學會了做飯,洗衣等家務活,為父母減輕了一半的負擔。
《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使我與驕傲絕交,與暴躁斷絕,最后又讓我走上了正直、謙虛、誠實與愛國的人生征途,大家都來從這本書里感悟真諦吧
你對學校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建議是什么?
本文為家長朋友們主要介紹“”,希望可以幫助到家長朋友們,具體內容如下:好多智慧的媽媽爸爸們,都想讓孩子學習國學經典,但寶寶能從國學中能學到什么呢?孩子學習國學到底有沒有好處呢?給寶寶選擇國學班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第1句】: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寶貴的教人怎樣做人做事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益”“凡出言,信為先”......孩子在誦讀這些朗朗上后的語句時,不僅能夠識字認字,更是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養起良好的人文素養、心理品質、道德品質和人生修養。
【第2句】:開發孩子智力潛能,培養兒童記憶能力和語言學習能力。
幼兒時期是寶寶智力和記憶能力發育的關鍵時期,寶寶如果在這一階段通過學習經典古籍和詩歌,如《弟子規》、《三字經》等,可以有效地幫助他們進行智力和記憶力方面的開發,有實驗表明,通過學誦讀經典,他們的識字能力也會明顯提高,識字量明顯要超過一般的小孩。
在學習和朗誦古典文學經典的同時,寶寶也學習了優美經典的文字、文言、文章。
孩子既學到了“語”又學到了“文”,兩者融合為一個整體,為寶寶今后語文課程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培養了寶寶良好的閱讀意識、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
【第3句】:讓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當前,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寵愛,家長的疏忽,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使現在許多孩子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心里不成熟,缺乏堅韌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顧他人感覺;自私狹隘》......而在《弟子規》、《論語》、《孟子》、《道德經》等先賢的著述中的大多經典恰恰是給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方法。
學國學的三大環境
【第1句】:多播放古典音樂,尤其能開發右腦的音樂,如:《潛腦音樂》、古琴曲等。
音樂能讓寶寶心情放松,同時更能對國學中的意境有所共鳴。
寶寶在輕松的環境下就能體驗到自由,學國學的熱情也就更旺了。
【第2句】:多布置名畫:可選擇色彩比較亮麗的、莊嚴的、厚重的名畫,多熏陶不同風格的名家風范,這將直接提升孩子的審美標準。
名畫不一定要是很貴重的,有時一張韻味十足的畫也是可以的,關鍵是畫的內涵和畫功。
欣賞名畫也對孩子的品質和性格發展有著明顯的熏陶作用,可謂多利而無一害。
【第3句】:多跟孩子一起讀經典。
言傳不如身教,如果父母真的認可國學經典的教育價值,那就從自身做起,父母親的興趣也將直接傳遞給孩子,這“內在的環境布置”比外在的環境更重要得多!父母的陪同和支持是對孩子的最重要的鼓勵,父母同時也是孩子的第一老師,指導作用是不可推卸的。
這樣的親子活動好處多多,相信能得到孩子們的喜愛,不過,父母要合理安排好時間,萬不能一味追求表面的背誦,而強迫孩子!給寶寶選擇國學班的注意事項
【第1句】:考慮國學班的辦學質量和收費家長在為孩子選擇上國學班時,一定要細心考察國學班的辦學質量。
盡量選擇那些聲譽好的、影響力大的學校。
現在社會上各種辦學機構令人眼花繚亂,其中的辦學質量也是良莠不齊,父母要多方打聽,最好親自考察一下,盡量給孩子選擇一個辦學質量好、收費又合理的國學班,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學到知識,受到好的教育。
【第2句】:家長自己也要適當學習國學知識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家長在送孩子到國學班學習時,自己也應該了解并熟悉一些國學知識。
這樣一來,不僅自己收獲到了新的知識和思想,也可以跟孩子交流互動,促進孩子在學習上的的提高和進步。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個自信、獨立、堅強、快樂并勇于承擔責任的人。
而這與國學中對人的培養其實是殊途同歸的——中國傳統儒學文化對人的最高要求是“仁、義、禮、智、信”,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才藝培養,報各種培訓班時,要進行客觀分析,結合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作出正確的選擇。
【第3句】:考慮寶寶的興趣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自己的個性和特色,家長在給寶寶選擇國學班時一定要考慮寶寶的興趣愛好,有的寶寶對音樂感興趣,那么可以讓寶寶學習鋼琴或小提琴,有的孩子對繪畫感興趣,那么就讓他學習畫畫。
國學班大多注重對于孩子從小的人格培養和禮儀教育,以及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這對于孩子的成長也是非常有好處的。
如果孩子對其他方面興趣更濃厚,就要考慮孩子的接受程度,慎重選擇。
不要因為讓孩子上過多的輔導班而帶來負面的影響。
本文為家長朋友們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