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美德的優美句子怎么寫
【第1句】: 關于美德的優美句子
首先:美德的含義是很廣泛的,如愛心、誠信、和善、尊重、自強自立等等,都能算是美德。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黎巴嫩)紀伯倫
一群外出覓食的螞蟻,被幾個調皮的小朋友用火柴點燃的“火圈”包圍了。面對“熊熊烈火”,螞蟻們沒有驚慌失措,沒有四處逃散,而是彼此緊緊地抱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黑色的“蟻球”。只見蟻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飛快地滾出了火圈,全部逃離了“火海”。如果當時的螞蟻們不是團結在一起,而是各顧各地橫沖直撞,那結果又會怎樣的呢?或許生還的螞蟻寥寥無幾,或許整個蟻群都全軍覆沒·····是集體力量的凝聚使蟻群創造了奇跡。生命的渺小,全體的單薄并沒有什么可怕,如果把微薄的力量集中在一起,那潛在的精神無與倫比。
一朵花扮不出爛漫的春色,一滴水匯不成澎湃的江河,一棵樹組不成茫茫的森林,一塊石不具備泰山的巍峨······只有將個人融入集體中去才有力量、有智慧、有膽略,就像首尾相接的列車,一齊出發,一齊前進,一齊越過千座大山,萬條江河!記住“獨柯不成樹,獨樹不成林”,讓無數個獻身于我們的我,共同創造出我們的一切!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那太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內容上概括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如與人為善、誠實篤信、三省吾身、豁達大度、溫良恭儉讓的修身之道;敬業樂群、公而忘私的奉獻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志向;"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昂揚銳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奮不顧身,舍生取義"的英雄氣概;"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為人處世的社會風尚。】
【第2句】: 描寫中華美德的句子
務 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君子以說的多.做得少為恥。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修身》: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路程雖近,不走就達不到目的地;事情雖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善言古者必有節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證于人。——《荀子·性惡》謹于言而慎于行。
——《禮記·緇衣》君子強學而力行。——楊雄《法言·修身》 實事求是。
——《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百聞不如一見。——《漢書·趙沖國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漢書·董仲舒傳》 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王充《論衡·薄葬》名必有實,事必有功。
——荀悅《申鑒·俗嫌》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劉勰《文心雕龍·知音》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荀子·修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自己要站得住腳,也要設法讓別人站得住腳;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設法讓別人事事行得通。
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荀子·非相》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尚書·周官》:以公心滅私情,民眾才會心悅誠服。 大義滅親。
——《左傳·隱公四年》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左傳·僖公九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韓非子·有度》:懲罰有罪過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過;賞賜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茍》: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則政治黑暗。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在圣人治理的時代,天下是公有的。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惟義所在。
——賈誼《新書·階級》衡之于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為平;繩之于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為正。——《淮南子·主術訓》: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沒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監督朝廷內外,判別是非沒有偏頗,才可以算作正直。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淮南子·泛論訓》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
——《淮南子·修務訓》 奉公如法則上下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
——《史記·太史公自序》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劉向《說苑·正理》 圣人不敢以親戚之恩而廢刑罰,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廢慶賞。
——徐干《中論·賞罰》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傅玄《傅子·通志》 發號施令,在乎必行;賞德罰罪,在乎不濫。——包拯《論星變》有功則賞,有罪則刑。
——司馬光《進修心治國要札子狀》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石成金《傳家寶·紳瑜》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
——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論語·微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
——桓寬《鹽鐵論·地廣》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李世民《賜蕭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氣歌》 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于謙《無題》 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于謙《石灰吟》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鄭燮(xiè)《題畫·竹石》 勤 儉 君子以儉德辟難。——《周易·否》克勤于邦,克儉于家。
——《尚書·大禹謨》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左傳·宣公十二年》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李商隱《詠史》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傳序》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司馬光《訓儉示康》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純仁列傳》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柏廬《治家格言》求 新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謹慎做事,自強不息,和日月一起運轉,永不停止。日新之謂盛德。
—。
【第3句】: 有關【中華美德】的作文怎么寫
談中華美德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 ,隨著大地深處的一聲巨吼 ,大地母親的身上又多了一道傷疤。
這一震 ,震塌了無數人的快樂家園;這一震 ,震碎了無數人還來不及實現的夢想;這一震 ,震散了無數原來和睦的家庭;這一震 ,卻也震出了中國人積存已久的大愛、大勇以及無私的中華美德。 相信許多人也曾看到 ,年僅11歲被困了三天三夜的康潔被救出后 ,清醒地說謝謝 ,還鼓勵他們去救其他人;相信許多人也曾看到 ,七旬老人被就出后 ,為了不耽誤其他人的救治。
毅然決然地悄悄結束自己的生命;相信許多人也曾看到 ,被余震威脅而不能救人的人民子弟賓竟跪下嚎嚎大哭求讓他們再救一個。
這 ,就是中國人。中國人的大愛、大勇以及無私 ,積存已久的中華美德終于迸發出來了。
在災區中 ,他們奮力地救出每一個可能存活的人 ,連尸體也小心翼翼地挖掘。 中國人的美德沉睡得太久了。
以前 ,中國人斤斤計較 ,為了一毛錢計較 ,為了一根蔥計較 ,甚至有次在報紙上看到有人救人也要談價格。 中華民族的美德其實在古代就大有其在。
包拯 ,這個人物可算是家喻戶曉了吧。包拯的一生嚴懲貪官 ,為民族除害 ,為官公正 ,卻家道清寒。
包拯為官時 ,從未把公家的東西往家里拿 ,他為民辦實事 ,辦好事 ,不畏強權 ,不惜得罪那些有權貴的人。包拯也曾經當過為朝廷定做硯品的官。
以前的官總要貪污好多的硯 ,而包拯 ,這個是有中華美德的中華人民 ,“歲滿不持一硯歸”。 有人說 ,包拯像個傻子 ,在貪污成風的那個社會里裝清廉 ,可以當飯吃嗎?不 ,我想說 ,不 ,包拯不但不是傻子 ,還是個英雄 ,是人民的父母官。
他用自己的清廉 ,捍衛人民利益 ,他的大愛、大勇以及無私是使他廣為流傳、家喻戶曉的原因。 中華美德這顆沉睡的種子 ,最終將長成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
很難想象 ,中華民族要是失去如此精深的中華美德 ,將會如何的大失其彩。 中華美德一直流淌與中華人民的血液中 ,有了它 ,中華民族才得以繁榮昌盛;有了它 ,中華民族才能立于世界之林而不倒;有了它 ,中華民族將更加偉大。
簡評:本文的立意較好 ,當今社會利欲熏心 ,經濟大潮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沖刷的面目全非。而在地震中我們又看到了久違的“美德”——大愛、大勇及無私。
但寫的不夠深入 ,挖的不夠深刻 ,還停留在表面 ,如果把美德丟失的現狀表現的更入骨 ,把擁有美德的崇高謳歌的更鮮明 ,或許內容就會更充實 ,文章就會更完美 ,更耐讀。相信你的文章會越寫越好。
【第4句】: 傳承中華美德的句子
從網上找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愛 國 【第1句】: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第2句】:臨患不忘國,忠也。
——《左傳?昭公元年》 【第3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第4句】:茍利國家,不求富貴。
——《禮記?儒行》 【第5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第6句】:烈士之愛國也如家。
——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第7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岳陽樓記》 【第8句】: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第9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示兒》 【第10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第11句】:精忠報國。
——《宋史?岳飛列傳》 【第12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 明 志 【第13句】: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第14句】: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第15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論語?秦伯》 【第16句】: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第17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第18句】:志當存高遠。
——諸葛亮《誡外生書》 【第19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第20句】:有志者事竟成。
——《后漢書?耿弇列傳》 【第21句】: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第22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蘇軾《晁錯論》 【第23句】: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持 節 【第24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第25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第26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第27句】: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第28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第29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第30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司馬遷《報任安書》 【第31句】: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第32句】: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第33句】: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第34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周敦頤《愛蓮說》 【第35句】: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第36句】: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
——于謙《無題》 【第37句】: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第38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xiè)《題畫?竹石》 自 強 【第39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象》 【第40句】: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 【第41句】:不怨天,不尤人。
——《論語?憲問》 【第42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第43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第44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第45句】: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
——《荀子?修身》 【第46句】: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第47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龜雖壽》 【第48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第49句】: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
——李咸用《送人》 【第50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第51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朱熹《答鞏仲至》 誠 信 【第52句】: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第53句】: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第54句】:失信不立。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第55句】:輕諾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第56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第57句】: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第58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第59句】: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第60句】: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果:果斷 【第61句】:一諾千金。
——《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第5句】: 中華傳統美德格言美體字怎么寫
中華傳統美德名言警句
愛 國
【第1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第2句】: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第3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第4句】: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第5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第6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第7句】: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第8句】: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第9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第10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第11句】: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明 志
【第12句】: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第13句】: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第14句】: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第15句】: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第16句】: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第17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第18句】: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耿弇列傳》
【第19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第20句】: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第6句】: 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作文怎么寫啊
首先最重要的是不要怕寫不好,一定要多練,然后拿給老師評價,再修改再評價,直到滿意為止。
我相信老師不會煩的。這還有幾點。
一、作文,就是用筆說話 【第1句】:說什么就寫什么 【第2句】:要說真話,寫真話 【第3句】:怎么說就怎么寫 二、學會留心周圍事物 “內容”(寫什么)決定“形式”(怎么寫),作文材料是排在第一位的,是壓倒一切的。作文時,無話可說,沒的可寫,這是最讓人犯愁的事。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么,怎樣才能使作文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呢?出路有若干條,其中學會觀察,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留心生活的習慣,是最為重要的途徑。
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曾說:“生活,無非是一堆細小情況,而最偉大的熱情就受這些情況管制。” 有人可能會抱怨說,現在的生活很單調,自己生活的周圍更是枯燥、乏味,沒有什么可觀察、留心的。
事實果真如此嗎?生活本身就是一個百花筒,今日的生活更是豐富多彩,充滿七彩陽光。只要我們注意觀察、感受一番,就會發現周圍有許許多多的事物可以入文;只要我們熱愛生活,留心周圍的生活,認真地想一想,就會發現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看似很不起眼兒的小事,但確確實實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簡而言之,生活中有寫不盡的內容。可以說,生活處處皆文章。
就怕蒙住自己的眼睛,塞緊自己的耳孔,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學會留心周圍事物,不是一件太容易做到的事,需要邁好“三步”:第一步,學會跟蹤觀察;第二步,學會定向觀察;第三步,學會隨機觀察。
【第4句】:學會跟蹤觀察 【第5句】:學會隨機觀察 隨機觀察,就是在自己的生活領域內,面對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隨時隨地留心觀察,及時捕捉生活中各個方面各個角落的人物、事物、景物,及偶然看到的、聽到的并由此想到的事件。 隨機觀察,事先不可能有什么準備,也不可能有什么專門的目的、方向。
因此,這種觀察是比較難做到的,是學會留心生活、養成良好觀察習慣的最高階段,當然也是同學們應該全力追求以及努力達到的目標。因為,作文中的材料,決大多數來自“隨機觀察”。
這就要求我們,不管什么時候(在家或是在外),也不論走到哪兒、干什么(上學,遛商場,走市場,串親戚,看電影,外出旅游,參觀等),時刻注意著耳(聽)、著眼(看)、著手(觸)、著心(想)。總之,自己生活的領域有多大,就把隨機觀察的范圍擴展到多大;處處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把隨機觀察納入生活,使它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徹底丟掉為了眼下作文才去觀察的急功近利的作法。
留心處處皆學問,留心處處皆文章。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對此曾強調指出:“在實際生活里養成精密觀察和仔細認識的習慣,是一種準備工夫,不寫文章,這樣的習慣也得養成。
如果養成了,對于寫文章大有用處。” 三、注意積累作文素材 要解決作文“沒的寫”的難題,學會觀察,養成留心周圍生活的習慣,這是前提。
在此基礎上,還在學會積累素材。積累素材,就是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有意義、有意思的內容,及時筆錄手記,儲存起來。
積累素材,可以加強記憶,同遺忘做斗爭。如果不及時將素材記錄下來,時間一長,也就模糊、淡忘了。
獲取、積累的材料越多,作文時,對材料進行優選、篩選的余地才越大。腦海空曠如野,作文時自然也就不會有好的材料可選。
另外,加強積累,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認識。認識能力提高了,作文水平自然也就容易上去了。
積累素材最好的方法就是專門準備一個小本子,以記錄素材,儲存作文信息。這個本子就是個材料庫,等到需要寫作文的時候,翻一翻,找一找,提出信息。
這樣,就再也不用愁作文時沒的可寫了。積累作文素材的途徑很多,主要有:在觀察周圍生活中積累,在自身的生活中積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積累,在課內外閱讀中積累,在自己寫過的作文中積累。
【第6句】:從觀察中積累素材 【第7句】: 從生活中積累素材 【第8句】:從閱讀中積累素材 積累的具體方法有: (1)寫讀書筆記。如:①摘抄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美詞佳句、內容要點,或把文章中精彩的片段,好的開頭、結尾,原文照錄(摘抄型讀書筆記)。
②歸納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或各段(各部分)的小標題(歸納型、提綱型讀書筆記)。③把自己對文章中人物、事件的看法,或對文章寫作形式的看法寫出來(評價型讀書筆記)。
④把自己閱讀后的心得、體會寫出來(感受型讀書筆記)。⑤改寫文章,或對文章中某一部分進行擴寫、補寫,或續寫文章的結局(想像型讀書筆記)。
需要強調的是:寫讀書筆記,最好要分類建冊,以便日后查用。 (2)作剪報。
從自己所訂閱的報刊上,將自己所需要的內容剪下來,貼在剪報本上。剪報本最好也要分門別類,有目錄,以便查找,使用。
(3)作讀書卡片。每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便作一個讀書卡片,并在卡片上寫清書名(或文章題目)、作者、出版社(或登載的報刊)名稱、書籍(或文章)主要內容。
絕對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認真寫,時間長了你會發現自己越寫越好,也慢慢喜歡上寫作了。
【第7句】: 中華傳統美德的作文八百字作文怎么寫
作為一個中國人,可堪自豪的事物實在太多了.我們勤儉而誠懇,友善而勇敢,這是叫億萬炎黃子孫倍感驕傲的傳統美德.(開頭兩段,第一段扣住"傳統"--漫長,第二段扣住美德.入題快.)
勤",是中國傳統美德中最聞名于世的.中國人以農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長年累月辛勤地勞動,以汗水換來碩碩豐成,造福子孫后代;同時也因為"勤",加上極富鍥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中國人創造了四大發明、圓周率、渾天儀、《本草綱目》等等智慧結晶,在人類歷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的篇章.(此段說"勤",引用的詩句體現"勤",四大發明等說明"勤"的結果
【第8句】: 揚傳統美德的作文怎么寫
解釋什么事美德,接著那現實生活中的事情作為佐證。
范文: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文明發展史的古老國家,中國的文化底蘊之深厚,文明源遠流長。所以,中國的傳統美德亦是東方文化的一種魅力,是中華民族之魂的集中表現。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那么,什么是中華美德呢?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還是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昂揚銳氣?或是奮不顧身,舍生取義的英雄氣概?可以說,傳統美德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為大多數成員所認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是一個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傳統、思想情感的綜合反映;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
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傳統美德,同時又是在中華傳統美德的哺育下壯大發展起來的;因此,中華美德的內涵極其重要。何為中華美德的內涵?簡而言之,就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大理念帶動了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在整個中華傳統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仁”即指仁愛之心,“義”則指正義之氣,“禮”是指禮儀,“智”指智謀之力, “信”是指誠信之品。其中“禮”是建立人際關系、社會秩序的一種標準和規則,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內涵之一。中華民族“禮”的起源,是我國原始社會祭神祈福的一種宗教禮儀。《禮記〃表記》中說“殷仁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指的就是一種禮儀、一種習俗,當時還沒有把禮作為一種道德規范、道德準則和道德理念加以明確。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禮儀逐漸被規范起來,升華為治國的四大要素之首。《詩經》中有“相鼠有皮,人而無義;人而無義,不死何為”的詩句。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禮儀,不去死還干什么?可見禮被中國人何等重要的地位。 在我國民族禮儀從形成到發展的漫長過程中,儒家經典中的《孝經》、《禮紀》是兩部重要的禮儀著作。其中《孝經》是孔子融六經之精華,寫出了一部傳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他論述了古代孝道和孝治思想,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優異的道德準則。孔子在開宗明義章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業。”并將“孝”分為五個等級: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而且孝道面前人人平等,孝道面前人人有責,可見孝在中國地位。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就是說孝敬父母是人的第一德。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是一個尊老愛幼的人。他一生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特別關愛老人,還提出養老之道。還有他提出“牧以仁賢,慎其刑罰”,使老者事長,少者敬老的見解。江革背母逃難的故事、子路背米孝雙親的故事,這些都是家喻戶曉的,至今陶冶了世世代代的中華民族的子孫,流傳于民間。不僅如此,中國還有隆重的老年儀式禮,康熙皇帝還宴請65歲以上的老人,為他們舉辦活動。所以說孝在中華美德中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