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深圳的感言散文
關于中秋作文1000字
少年時代的中秋是在故鄉度過的。
半個世紀前,金色的月光,灑向古老的蘇北小鎮,灑向我家那七間居室的老屋和由青磚墻圍成的天井。
它照在天井東側半人高的花壇上,那里正盛開著黃色和紅色的月季;照在西側正開滿紫色繁花 少年時代的中秋是在故鄉度過的。
半個世紀前,金色的月光,灑向古老的蘇北小鎮,灑向我家那七間居室的老屋和由青磚墻圍成的天井。
它照在天井東側半人高的花壇上,那里正盛開著黃色和紅色的月季;照在西側正開滿紫色繁花、迎風搖曳的紫荊樹上。
在庭院中間的桂花樹下的八仙桌上,擺著四顆月餅(象征事事如意),和菱角、蘋果、石榴等貢品。
媽媽點上幾柱敬香后,虔誠地朝著月亮磕頭,默禱上蒼保佑全家平安、幸福。
之后,便切開月餅分食。
也許是年輕,胃口好的緣故吧,感覺月餅味道極佳。
那是典型的蘇式月餅,餡有洗沙和五仁兩種,外面包的是層層擦油的酥面皮。
一口咬下去,總有些香香的酥皮要往下掉,舍不得丟掉,總是用另一只手掌接著,再送往嘴里。
那洗沙可是上等的赤豆沙摻和白糖、豬油、桂花熬成的,口感香甜,細滑。
吃到嘴里,甜滋滋,滑溜溜,還帶著淡淡的桂花的清香。
而五仁月餅的餡是由核桃仁、瓜子仁、花生仁、火腿、芝麻摻和香油、冰糖而成,吃起來甜中帶咸,別有風味。
真是大飽口福。
那時,五分錢可買兩個燒餅、一碗豆漿,而買一個月餅要兩毛錢。
所以,除非是過中秋節,家里是舍不得買月餅的。
因此,盼著中秋節,品嘗美味月餅,對我是莫大的期望和誘惑。
當教師的父親,喜歡在這月白風清的佳節里吹起他喜愛的長簫。
一曲岳飛的《滿江紅》,如悠如訴,從庭院的天井里飄向深邃的藍天。
我們也禁不住和著簫聲唱起那悲壯而凄美的歌。
禁不住想起在遠方求學的哥哥和姐姐。
歌聲和裊裊敬香彌漫著家的濃濃的溫馨,感覺真爽
這是我今生記憶中,最美好的中秋節了。
到了六十年代初,母親和我遷居至姐姐的工作地點——武漢。
時逢困難時期。
中秋節每人憑票只供應一個月餅。
這是當地產的廣式月餅,外表干干的,里面的餡或是粗豆沙,或是一點冰糖和芝麻。
比家鄉的蘇式月餅差多了。
價錢也貴,要五毛錢一個。
但在當時,居民一個月只供應四兩油、一斤肉,還要搭配百分之二十雜糧的境況下,這月餅還是照顧的營養品呢
母親和姐姐住在姐姐單位的職工宿舍內,我則寄宿在大學宿舍里。
中秋晚上,我們照例回家,先敬月亮,后嘗月餅。
“每逢佳節倍思親”,想起病逝在故鄉的父親,想起天各一方的哥哥和姐姐,想起在故鄉老屋桂花樹下歡度中秋的情景,心中不免感到懷念和失落。
母親舍不得吃自己份內的一個月餅,要省給我吃。
這怎么行呢?母親年紀大了,正需要營養品啊
我長大了,不再是貪吃的饞貓了。
就這樣,我硬是勸母親吃了自已份內的月餅。
味道雖不怎么樣,但濃濃的母愛和赤子之情,溫暖著我們的心田。
六十年代末乃至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我先后在武漢、貴陽工作。
中秋節時,這兩地都是供應廣式月餅,只要有糧票和鈔票,你可以隨便買。
質量也比困難時期小有提高。
為了應時,我總要買一、兩個來嘗嘗。
總覺得里面的洗沙較粗、由核桃仁摻和冰糖、咸肥肉丁之類的餡,并不好吃。
有一次,我一口咬到冰糖塊上,牙齒難受了半天。
蒼老的母親滿嘴的牙都掉了,為了讓她嘗嘗月餅的滋味,我用搟面杖將月餅碾碎喂她,可她總覺得沒有家鄉的月餅好吃。
我的愛人和兩個小孩對這樣的月餅也不感興趣。
有一年,單位為了照顧職工,每人發兩斤月餅,結果一個月沒有吃完,剩下的都變質了,只好忍痛丟掉。
我不禁留戀起家鄉的蘇式月餅來……要是有一天,我能重溫品嘗家鄉月餅的舊夢,該多好啊
這個夢是九十年代在深圳實現的。
1991年,我隨著改革開放之風來到深圳。
中秋節,單位發兩盒月餅,一盒蘇式,一盒廣式。
包裝很是精美。
精制的鐵皮盒,上面印有嫦娥奔月的圖畫。
還印有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詞句。
頓使人感到一股濃濃的人情味。
我們先是嘗了久違的蘇式月餅。
洗沙餡的,五仁餡的,都和家鄉的差不多。
真想不到這里生產的蘇式月餅竟如此正宗
我想起我的母親,自離開家鄉后,再也沒有吃到過家鄉味的月餅了
要是她能吃上這樣的月餅,該有多高興啊
可惜她長眠在貴陽的黔靈山下了。
我想起了遠方的哥哥、姐姐,有機會我一定讓他(她)們嘗嘗。
當我品嘗廣式月餅時,一改我以前認為廣式月餅不好吃的概念。
其實,廣式月餅餡的用料是極細的,只是以前因物質條件的限制,做得比較粗放的緣故。
現今廣式洗沙可與蘇式的媲美,而餡里夾有煮熟的咸鴨蛋黃是它的特色之一。
咬上一口,可吃到香得冒油的咸鴨蛋黃,確是一大享受。
我也從哥哥姐姐處得知,隨著經濟的繁榮,各地的月餅也大有長進,品種多樣,做工精細,質量愈來愈好。
看來,從歷年上市的中秋月餅,你也能察覺那時代風云的變幻呵! 又到中秋了。
中秋是全家團圓的節日。
這幾十年,在我的記憶中,由于種種原因,全家就沒能在一起團圓過。
我現在保存的一張照片,是母親和我們五姐妹在武漢拍攝的,其中缺了父親和二哥。
父親的病逝和二哥的遇難使我們不得不永別家庭團聚的期盼。
這幾十年,我從江蘇到湖北,從湖北到貴州,又從貴州到了深圳。
從一個小輩變成了長者。
哥哥和姐姐們天南海北,有著各自的蒼桑經歷。
今天,我們面對皎潔的月光,不由得憑著記憶閱讀著過去,體驗著大詩人蘇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的人生真諦。
讓我們在皎潔的月光下,向“千里共嬋娟”,同在一片藍天下的親友和朋友送去最真誠的思念和祝福吧
又到中秋了。
中秋也是令人懷舊的日子。
我怎么也忘不了在故鄉老屋天井中歡度中秋的情景……那天井里的桂花樹,想必依舊飄香。
那紫荊花樹,想必更枝繁花茂,微風一吹,像一朵紫色的云在蕩漾,多么美啊……。
我的思緒飄向遙遠的故鄉老屋——她的懷抱中,有我少年生活的影子,有我全家的影子。
在那里,演繹了多少先輩的故事?記載了家的多少歡樂和艱辛?今年中秋,我在數千里以外的新居里,會插上一束桂花,讓那超越時空的清香,飄去我永遠的懷念……
贊美志愿者的贊美詞,不用太煽情。
樸實一點
三更有夢書當枕秋色如水,月色如華的日子,心底的那份愜意和寧靜在蔓延舒展……??已經慢慢適應了新的環境和生活,沮喪、無奈在慢慢消退,感覺好像又一次回到了年輕時的生活狀態,沒有了繁瑣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干擾,盡管心還比較累,但確實也重新回到了一種自己渴慕已久的生活,更多的自由空間,更多的捧書夜讀的暢快,在書海暢游中領略著安詳的心境和靜謐的氛圍。
??最喜歡的仍然是深夜,白天的喧囂已經散去,周圍只有秋蟲的悄悄呢喃,獨處居室,守著一盞燈,或坐或躺,讓暖和的被子輕輕掩上半個身子,將自己置身在一個完全放松自然的境界中,或和名家一起交流,或在靈動的散文中徜徉,或在犀利的雜文間徘徊,總是感覺在一種恍惚空靈的境界中暢游,心靈會像熱水中的新茶一樣絲絲縷縷地舒展開來,忘記了塵世的喧鬧,忘記了曾經的煩惱,只是在靜謐之中感受著,讓一顆心回歸寧靜。
??常常被書中的人物感動著,被愛感動,被真誠感動,被信賴感動,被美好感動……在唏噓感嘆中領略著更為豐富的人生,時常就這樣沉浸在一片美好中,動情處還會潤濕眼睛,一如二十多年前的那個純情的小姑娘,有時候,自己也感覺很奇怪,已經步入中年了,卻依然涌動著一份感動,一份激情,一份對單純簡單美好的希冀,心兒依然會像天空的小鳥希望著自由的飛翔。
??這樣的時刻,自己竟然經常有一種莫名的感動,能有如此的生活其實一直也是我心中的夢想,我更喜歡這樣單純透明的日子,更喜歡這樣完全屬于自己的時刻,真真切切的感覺到自己作為生命主體的存在,真正地走出喧囂,回歸寧靜,心甘情愿地做一個精神麥田的守望者,好像已經褶皺的心靈在書頁的熨燙下逐漸達到平整。
??直到眼睛酸澀時,才會將思緒從書中移開,讓曾經美好的一幕幕在腦海中縈繞,翻騰,才發現,原來,經過生活的沉淀,留在記憶中的竟然都是美好的讓人暈眩的瞬間,心靈深處的那一層漣漪就會在這樣的夜色中蕩漾開去,心底的幸福會在回憶中悄悄地綻放成夜色中最美的花朵,無色無香地自由奔放。
??重新回到書中,恍惚中竟然總是把現實和虛幻混淆在一起,讓心底的那份思念和牽掛自由瘋長,在沉沉夜色中讓自己的心靈得以最輕松的舒展,在書中的字里行間尋找著戰勝一切的力量。
??窗外夜色漸濃,疲倦也接踵而來,輕輕地合上書本,塞于枕下,坦然如夢,幻想著期盼的一切在夢鄉,三更有夢書當枕,縱然明日有萬劫不復的災難,卻依然會在一枕書香中露出醉人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