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民獲獎感言
馬偉明院士獲獎感言在什么地方講的
北京東方明珠
當選院士時最年輕的是誰?
12月16日,2005年中國科學院評選結果揭曉, 經,優中選優,一位年輕人——40歲的麻生明榜上有名,成了中國最年輕的院士。
這位年輕的院士,目前是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金屬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特聘教授、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他的家鄉,是我市東陽巍山鎮的山區小村麻家村。
我們與麻生明院士通了電話,并在22日這天到他的家鄉訪問了他的父親和同學。
“這只是小事情” 12月18日晚上,巍山高中華柯老師先掛通了麻院士的電話,向他表示祝賀,希望院士能常回家看看。
華老師告訴他,他高中時的老同學孫敏霞和張立新大學畢業后一直在母校巍山高中教書,院士很是驚喜,即向他們表示問候。
麻院士還深情地回憶起高中時的教師:教數學的壽乃方老師一身正氣,教語文的俞樹良老師書生意氣,教化學的沈茂潮老師無微不至,教英語的仇知白老師是杭州人……感慨很多。
他說,出國留學前每年回家還常去看這幾位老師,如今他們年紀都大了,不知近況如何。
麻生明聽說有沈茂潮老師的電話號碼,急切地記了下來。
對自己當選為中科院院士,麻院士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淡然處之,一再說:“這其實只是小事情,與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這些英雄相比,我這只能算小事情。
”他說,當選院士固然是喜事,但這只是對自己的一種鞭策,他表示要把這當做科學研究上的新動力,潛心科學研究,多出成果,回報人民,回報社會。
次日晚上,記者也撥通了麻院士的電話,他第一句話就是對家鄉人的祝賀表示感謝,還一再推辭記者前往上海采訪,總說入選院士一事是小事情,希望媒體把他們當做普通人看,在科學研究中,他只是運氣比較好而已。
記者問他覺得自己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他說應該是勤奮,還有機遇。
記者請他用比較通俗的語言描述一下自己的學術成就,他謙虛地反復地說不能算成就,只是成績。
之后,他用盡量通俗的語言解釋自己的工作:“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金屬有兩種狀態———單質(如金子)和無機鹽(如氯化鈉),在通常情況下金屬催化性能都不高。
然而,一旦通過配體與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金屬絡合物,其物理、化學性質就會‘大變身’,實現更優異的催化性能。
我的工作,就是設計與合成絡合物,發展新反應,推動有機化學的發展,為未來藥物合成、材料化學提供基本工具。
” 他說,他選擇這個領域的時候,它還是個“冷門”,現在已逐漸變成了國際熱點,他本人也因為解決了其中多個“瓶頸”問題而得以在這一領域順利開展科學研究。
說到他是中國目前最年輕的科學院士,麻生明笑笑說:“那是我的運氣比較好吧。
” 真的是運氣好嗎
記者在打通麻生明電話之前,先聯系到他所在單位的同事,他們都說,他是一位勤奮的科學家,晚上10點前,基本上都可以在辦公室或實驗室找到他,他的工作異常繁忙,基本上沒有休息日。
可麻生明卻說:“我并不是一個工作狂。
晚飯時分,我也會享受與家人在一起的溫暖時光;在浙江大學工作時,也會興致勃勃去爬學校附近的山,不知道休息就不知道工作嘛。
” 對一個科學家來說,40歲就戴上了院士桂冠,的確有點年輕。
“我想,這是學術界對年輕人的一種鼓勵。
”麻生明說。
未來何去何從
麻生明肯定地說:不會有太大變化。
他喜歡有更多的時間靜靜思考一些問題,喜歡與學生討論最新的實驗現象,更期待每時每刻都有新問題、新發現。
“他從小愛讀書” 麻生明1965年出生于東陽、嵊州兩市交界的山區———巍山鎮麻家村。
村莊很小,處于大山之間,山道彎彎,交通不便,離巍山鎮有15公里路。
我們來到麻家村,這里很安靜,中午時分,村民都在屋前邊曬太陽邊吃午飯。
麻生明的父親麻新偉已經72歲了,這兩天成了村里的公眾人物,整天笑呵呵的。
麻家的房子只有一間,很舊,麻新偉說,1959年家里遭過一次火災,房屋燒個精光,后來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將一間房造回去,背了一大筆債,勉強可住一家人,才結婚成家。
1965年生了兒子麻生明,9年后生了他的妹妹麻敏芳,兩個孩子讀書后,家庭負擔更重了。
孩子讀書都很好,但因為家里窮,女兒就只讀到初中畢業。
麻新偉非常樸素,只讀過兩年小學,但他頭腦很好,一直擔任村里的會計。
“他心算比打算盤還快呢。
”村里的人說。
麻生明的母親雖然去世11年了,但在村里人的印象里也是個聰明的人,她沒有文化,卻很會心算,買東西、賣東西從來沒有錯過。
麻生明是在困境中度過童年的。
在父親和麻村人心里,他是個誠實樸素的孩子,也是個懂事的孩子,很樂意做家務勞動,砍柴、挑柴、劈柴,都搶著干。
即使長大以后,博士畢業后暑假回家割稻子,也保持著農民本色,笠帽沒戴就下田割稻,一句多余的話都沒有。
家鄉人說:“正是這樣艱苦磨難,造就了他。
” 他家的隔壁鄰居麻允初是麻生明的小學老師,他自豪地對記者說:“我是他的啟蒙老師。
”他說,麻生明小時候最喜歡讀書,每門功課都很喜歡,從不和別的孩子打架,也不太愛玩,但也是個有脾氣的人,心里認準的事情總是很堅決。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麻生明先在麻家小學就讀,又在胡村初中就讀,1979年考上巍山高中。
在讀書期間,他很節儉,不該花的錢堅決不花。
麻新偉回憶說,除了學費和書費外,麻生明從來不向父母親討零花錢。
有時,父親給他兩角錢,他就非常高興,總是存起來買資料。
對父親來說,麻生明是個孝順的兒子,每年春節都要回老家住一兩天,有時暑假也回來一次,每次都帶著手提電腦,除了看望親友就不停地工作。
他總是對父親說要好好保重身體,每年還接父親到上海家中住段時間。
他博士畢業后有村里人和他開玩笑:“你博士畢業總要找個漂亮老婆吧
”麻生明說:“要漂亮干什么
只要對父母好就行了。
” 我們在麻家村的麻家家譜《柏溪麻氏宗譜》的序言中看到麻家祖先在這里定居的時候,就“好讀書如諸葛孔明,不求記憶,如陶淵明,不求甚解,家徒壁立,曰富以吾仁,擁書萬卷,古人擬諸萬戶侯,非虛語也”。
而且,在麻家的祖先中,曾有個叫夔卿的人當過大理寺卿和翰林院學士。
麻家村人崇尚讀書的風氣,使得這個不到500人的小山村出了不少人才,村支書告訴我們,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麻家村已經出了50多個大學生,留學生也有好幾個。
村里人把孩子有出息當做是最光榮的事情。
專吃博士菜的書生 1981年,麻生明考上巍山中學,回家一次就要來回走近40公里山路,還要挑著書本、衣服、糧食等二三十公斤的東西。
父親說,那時吃的主食是六谷(玉米)換來的米、馬鈴薯、番薯,兒子從來不挑肥揀瘦。
菜則完全靠干菜當家,就是現在人說的“博士菜”。
同學回憶說,麻生明常常帶來的是生干菜,連油星也沒一點,在食堂里一蒸,就下飯,飯吃得很快,有時說飯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他吃這么快是為了趕快回教室里讀書。
巍山高中副校長、高級教師孫敏霞是麻院士的同班同學,她對我們說:麻生明當年個子矮小,穿著很樸素,沉默寡言,樸實憨厚,學習專注,很少與人爭論,想不到20多年后他有了如此輝煌的成就。
該校教師張立新說,在巍山高中讀書時,麻生明時間抓得很緊,他一大早就起床,洗臉水和刷牙水總是在頭天晚上就先準備好放在床下,這樣可以節省打水的時間,洗完了就抓緊時間記英語單詞。
他的數學很好,特愛做難題,深得數學教研組長壽乃方老師的賞識,曾稱他是必將在科學領域作出貢獻的人。
麻生明后來只要在國內,每年都去看望壽老師,在美國留學時還常與他通信。
張立新說,他相信,壽老師對麻生明的影響很大。
1992年暑假,他在學校遇到麻生明,麻說將要赴瑞士讀博士后,來看望班主任沈茂潮老師、壽乃方老師,結果只有壽老師在,他們與壽老師在校門口的紅巍大橋上合了影。
1982年,麻生明考上了杭州大學化學系,他從家里只帶了90元學費,年年都獲得學校獎學金,加上學校每月15元的補貼,勤工儉學,減輕家庭負擔。
張立新也在杭大讀地理系,在他的印象里,麻生明除了學習之外從沒有娛樂活動,還保持著中學時代勤奮讀書的習慣。
“16日那天,我聽說我們學校有位姓麻的校友當選了科學院院士,我就想到一定是麻生明,果然是他。
”張立新激動地說。
麻生明院士在電話中也說,他一直對母校懷有感激之情,雞年春節還特地悄悄地從母校門前走過,如今學校已經大變樣。
他在校讀書時,走進校門是兩排大樹,還有很多竹子,環境幽靜。
原來校門口有一條小道,走過古色古香的庚樓街,就到大街,現在,舊樣子已是蕩然無存了。
我們打通了麻生明高中班主任沈茂潮老師的電話,他高興地說,麻生明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成績并不是班里最好的,大約是中等偏上,但他的學習精神很突出,很好奇,最大的特點是能吃苦、勤奮,沈老師曾經在麻生明的筆記本上看到過他摘抄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那句著名的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當做自己的座右銘。
他當時很感慨,認為麻生明志存高遠。
沈老師說,麻生明學習很講究方法,特別注重預習,總是學到老師的前面去,沒有講到的東西,他往往已經自學過了,所以,他是帶著問題聽課的。
因為來自山區,他英語基礎不好,就抓緊一切時間學,每堂課下課后都跑到走廊上背單詞,晚上總要人催才會去睡覺。
麻生明在留美期間曾和沈老師通過幾封信,他不服輸的個性越來越明顯,經常對老師說:“我非要拿出成績不可。
” 每當取得一項科技成果,麻生明就想起家鄉給他的力量。
他總是深情地說,是故鄉東陽哺育了他。
最年輕的院士 麻生明主要從事聯烯化學,多中心反應及選擇性(區域和立體)偶聯反應及方法學在目標分子全合成中的應用的研究。
重點集中在有特定意義的分子的立體選擇性尤其是光學選擇性的合成。
他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聯烯\\\/炔丙基金屬物種參與過渡金屬催化的偶聯反應生成炔烴的反應模式及脫鹵鈀化形成卡賓的反應,推動了有機化學的發展,為未來藥物合成、材料化學提供了科學基礎。
至今,他已在世界著名化學期刊上共發表研究論文107篇,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13項,已授權6項,撰寫專著5部和章節2章。
2003年以來,任國際刊物Tetrahedron Lett. 和Tetrahedron兩家雜志的senior referee。
他1992年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同年被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并到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ETH)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年后又到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我們發現,他在這幾年的博士后階段就在國際上發表論文40多篇,還獲得了杰出青年基金資助,獲得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獲得中科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1997年,他回國從事科研工作,在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當研究員,兩年后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十大杰出青年、浙江大學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教授,獲得上海科技進步一等獎。
今年4月6日,他作為6名科學家之一獲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
記者注意到,麻生明每年在國際上發表的論文都有十幾篇,有的年份竟發表20多篇。
他主要從事聯烯化學,他發現了立體化學控制開關、碳-碳雙鍵的長距離“移走”、催化劑中金屬對碳-碳斷裂的完美調控等。
他的院士感言是:“知足常樂,知不足常進。
”他就是個常常“知不足”的人。
1997年,他從美國讀完博士后回國,出人意料地選擇了一個“冷門”領域———聯烯化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
這類化學結構一向以不穩定著稱,因此也看不見有多大應用前景,在有機化學界并不看好。
想不到,正是這個“冷門”,培育了一位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最年輕的科學院院士。
馬尾明院士設計的電驅動無軸泵噴射推進器應用于常規柴電潛艇上的可能性有多大
潛艇無軸泵推,就是取消機械傳動的傳動軸,使用電機控制,由于省去了傳動軸,潛艇的機械噪聲沒有了,更加安靜,而且電線的布置更方便,更節約地方無軸泵推技術和仿真鯊魚皮技術,都是下一代的潛艇推進技術,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使用該技術的潛艇。
國內的馬偉明院士所領導的團隊,目前正在進行該技術的攻關,已初見成效。
有望在下一代國產潛艇上應用此技術。
目前已經服役的潛艇,使用的是泵噴技術,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弗吉尼亞級潛艇和俄羅斯北風之神級潛艇,而無軸泵推是超導技術的一種衍生應用,比泵噴技術還要先進一代。
一種無軸驅動式集成電機泵噴推進器水力模型的設計方法,可設計敞水效率與七葉大側斜槳相當、輻射噪聲更低、電機與泵噴完全集成的推進器。
泵流體通道水力參數選型設計、前置定子和后置葉輪葉片的參數化三元逆向設計、無氣隙泵噴敞水性能校核、集成電機泵噴推進、空化、噪聲性能和強度校核。
本發明設計了一型由內嵌電機定子的肥厚型導管、電機環形轉子、氣隙、前置定子和后置葉輪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