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戰爭的感言
關于戰爭的感悟(作文)
戰爭是人類的一種最愚蠢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殘酷血腥的戰爭,普通民眾是最大的受害者。
戰爭是一種犯罪也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悲哀。
特別是世界大戰,是人類一種自我的毀滅,是人類的一種劫難,是某些人的瘋狂。
戰爭所留給人們是廢墟.蒼涼.仇恨.痛苦.絕望。
人類應從戰爭中吸取教訓。
如今天的日本國,不僅沒有沒有誠懇反省二戰中的戰爭罪責,卻還在否認美化侵略歷史;其官員公開參拜供有戰犯的靖國神社。
這樣的國家,愛好和平的人民應警惕
這樣的不敢承認歷史錯誤的國家民族人民也是沒有前途的。
可戰爭的悲劇仍在21世紀今天的中東.非洲地區上演。
美國仍在愚蠢的在利用戰爭維護自己的霸權,在其“反恐”.”先發制人”的戰爭理論的指導下,先后發動了”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制造了大量的人類災難,戰爭浪費了人類的大量的財富,為什么不用這筆財富去發展科技,救助那些生活在苦難中的人呢
為了人類美好的明天,這個世界應多些理解合作,少些對抗維護世界和平。
人類應用智慧解決存在的問題矛盾避免戰爭。
戰爭感想
戰爭給我們的啟示說起戰爭,人們不禁傷感起來。
戰爭給多少人帶來了災難啊,戰爭讓多少母親失去孩子,戰爭讓多少人死去。
戰爭真可怕。
沒有戰爭,一切都是那么的幸福。
小孩子偶爾和父母鬧鬧別扭,偶爾也考個100分,讓父母開心開心,一切都和平。
可有了戰爭,讓孩子失去了父母,讓孩子無家可歸,讓孩子徹底絕望。
我們要和平,我們不要戰爭
對戰爭的看法和感悟
對于我來說,對戰爭最直接的感知來自于影片中那些觸目驚心的戰爭場面。
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的時代,這些畫面帶給我們的沖擊無論是感官還是心靈上的,仍然強烈而震撼。
到底什么是戰爭呢
我覺得可以從多個維度進行定義。
如我們在在《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釵》中看到的,日本軍隊對中國人民進行的慘絕人寰的屠殺和欺凌是毫無爭議的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而相反,我國軍民奮起反抗,抵抗侵略的戰爭必然是正義的自衛戰爭。
而從是否使用冷兵器的角度,可以分為冷戰和熱戰。
熱戰是軍隊的正面交鋒,冷戰更多的是政治和外交上的對抗。
無論是冷戰還是熱戰,最大的受害者永遠是無辜的平民百姓。
戰爭無疑是最殘酷的絞肉機,它使生靈涂炭,哀鴻遍野,百姓無家可歸,國家檣傾楫摧。
想起了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的一句話,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人們用的是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使用石頭和木棍打的。
多么有諷刺意義的一句話啊
誰一旦熱衷于戰爭,不僅會遍地樹敵,更使自己本身倒退甚至毀滅,那還要戰爭干什么呢
可總有一些國家不那么想。
《辛德勒的名單》中,納粹德國瘋狂屠殺猶太人,其手段之卑劣,滅絕人性的行徑令每個人唏噓不已。
欣慰的是,戰后德國進行了徹底的反思,掃除軍國主義,并向猶太人真誠的道歉。
日本在二戰中的行徑比之有過之而無不足,可在近七十年后的今天,右翼分子仍死性不改,絲毫不顧當初受其侵略的鄰國人民的感受。
一再挑戰我們的忍耐極限,挑釁再三。
我們國家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因為我們深知戰爭的危害。
面對這種狀況,不要說什么用武力解決的唐突的話語。
無論任何性質,任何手段的戰爭,受傷害最深的永遠是無辜的平民百姓。
和平才是根本。
看完“兩個女人的戰爭”后的感言
鴉片戰爭反映了閉關鎖國的腐朽,沒能連上世界潮流而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維護和平,制止戰爭。
你有哪些感言
沒有還是戰爭好有戰爭就可以重新洗牌哥就可以翻身了
看《戰爭與和平》后的感言500字
手捧一本《戰爭與和平》,仿佛置身于那個硝煙彌漫的時代。
以往總是崇敬拿破侖的勇敢和智慧,從未想到從俄國的角度去看這一段歷史是如此不同。
托爾斯泰以其深刻細致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大壯闊而又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
我從中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也看到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探索。
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讓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場就是一個看似隨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輕公爵形象。
他厭倦上流社會的虛偽、無聊,不愿意被這種生活所束縛,因此他積極參軍作戰,期望在戰場上建立功勛,功成名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然而他卻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和統治集團的虛偽、無能,當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睜睜看著妻子難產死去。
這一系列的打擊使他灰心喪氣,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虛無。
曾經渴望建功立業的他隱居農村,只想獨善其身。
在皮埃爾的熱情勸說下,他漸漸振作起來,在自己的領地上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決定自己“應該平靜而安穩地度過后半生”。
直到遇見美麗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麗和無憂無慮激起了安德烈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于是他再次走進了彼得堡的喧囂之中,加入了當時俄國的社會改革熱潮。
他贏得了娜塔莎的愛情,然而兩人訂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讓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
戰爭再度興起,安德烈身負重傷,最終在娜塔莎的看護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尋著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
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尋求著一種超脫世俗生活的價值所在。
安德烈的思索也啟發我們讀者的思索: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人應該怎樣生活
這樣的問題我想每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都應該曾經想過,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樣經過了一個反反復復、時而興奮、時而落寞的痛苦的內心掙扎過程,甚至很可能到現在都沒有找到能夠真正說服自己的明確答案。
我想,這個我們苦苦追尋的、左右我們的生活態度的東西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哲學吧。
每個人的人生哲學都不盡相同,然而每個人追求人生意義的過程卻頗為相似。
是也
非也
哪里有衡量的標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羅江畔嘆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直到現在每個人都還是一出生就在不斷追尋,并且在這個追尋過程中成長、老去、直至死亡。
或許,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就在于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尋吧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然而人類怎能停止思考呢
雖然奧斯特洛茨戰場上高遠的天空依然飄浮著寧靜、鎮定的白云,老榕樹依然歲歲枯榮,安德烈的心靈歷程卻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