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月后表達情感的句子
【第1句】: 賞月之后的情感
賞 月近于古歷八月十五,天突然陰晦起來,連日不開,且一天甚是一天。
陰霾濃重,雨珠兒紛紛墜落,看著這樣的天氣,不由人嘆息中秋賞月將會泡湯,心情惴惴不平!到了十四日夜,對賞月之望更加感到渺茫。隱晦的天,沒有好轉的跡象。
秋風悠悠,細碎的霧雨飄灑在天空,讓人寒噤陣陣,心情愈發(fā)的低落凄冷了。這一夜睡得很不踏實!一覺醒來,就是中秋早上七八點多,急忙推開窗戶,眼前一片明亮,蔚藍的天上,絲絲白云猶如綹綹羊絨散漫漂游。
燦爛的陽光刺得人睡意惺忪的眼睛都難以睜開,我的心忽然開朗,情緒高漲起來,“快哉,今夜可以賞月了!”我自言自語地說。心境一下子豁朗了。
傍晚,夜幕降臨,地平線上的暝色徐徐拉開,四周天地連接處,飄蕩著一種輕輕的淡淡的柔軟得白練似的霧靄,隨著圓月露出她那處女樣的潤朗豐盈的臉盤,便慢慢的退去,一輪如盤明月緩緩升起!夜空一派安詳平靜。天藍得似翡翠放著沉穩(wěn)的夜光;又像是倒掛的大海,湛靚的水波,瑯瑯而潔凈,讓整個環(huán)宇那么純潔單一美麗。
悠悠皓月已懸掛在午夜的上空,清晰地輪廓,銀色的鏡面,嫻雅而又圓融潤澤的光華,讓人陶醉。可謂“浮云追月正中秋,今夜賞月別樣景”,這是我多少年來,看到的月景之最佳效果。
月光照在原野上,大地靜謐中流淌著月光輕輕的聲息;月光照在山川上,高山晶瑩如玉砌銀飾般剔透明亮;月光照在我的心里,使我心境如海水般清澈透明,我好像進入冰清玉潔的純箐世界里,月光在我心中靜靜流動;這時,我也似乎飄飄而進入無我之境,或者說是無境之我的迷戀中!中秋賞月,在中華大地成為一種時尚和文化構架。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時節(jié),春播夏種的谷物在這個時候成熟便開始收獲了。
人們要收獲,也就要喜氣洋洋的慶豐收了。而在華夏族的觀念中,認為此時的月亮最圓最亮。
故有“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臺寶鑒,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的詩句。從而營造出一個“萬象入我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的意境來。
從而有了祭月賞月的習俗。用科學的眼光看自然,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的西北風還十分微弱。
濕氣消退,沙塵未起,空氣格外清新,天空尤其潔凈如洗,此時的月亮顯得極大又圓,是賞月的最佳時節(jié)。古今但賞中秋月,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 文章閱讀網(wǎng): )因此,每逢中秋,一輪明月東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臺,設香案,擺月餅,獻上石榴、大棗、核桃、西瓜等果饌,慶豐收,拜明月。同時藉此以抒發(fā)情懷,或思人懷舊,或戀故思鄉(xiāng)。
所以,才有唐人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感慨。
便有了劉禹錫的“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署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的詩句。
當然,賞月又是一種情性的張揚和抒發(fā)。其由,歷來都是緣事而發(fā),緣時而發(fā),緣情而發(fā)。
當中秋明月高掛玉宇間,敬月祭月惜月之情油然而來,便見唐人李樸仰望昊天,一面寶鏡高懸,千里澄明,萬籟無聲,不由高吟道:“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天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從弦外落,妖嫫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詩人對中秋夜,澄明美好的月光,寄予無限的希望和贊美;也對另類不合時宜地給月宮平添了不和諧的氣氛,予以撻伐。
他希冀若能乘靈槎登上月宮除掉妖蟆,使銀河更加清澈美好。這種大膽想象,使人看出詩人寄情于純潔清凈美好世界的愿望及情思!丙辰中秋夜,皓月當空,皎潔的月色為大宋密州府第灑滿銀光,空曠的庭院,案幾旁太守蘇軾博袖方巾,手舉銀杯,仰視明月,突發(fā)奇想,陡然問道:“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向天地自然提出了質疑,接著,道出了自己心中的憂患,“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抒發(fā)了詩人意欲超塵出世,對現(xiàn)實不滿的苦悶心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在“出世”與“入世”之間進行抉擇時的徘徊、悵惘、困惑的心態(tài)。
也顯示出詩人心里在矛盾斗爭之后,熱愛人世間的感情終于戰(zhàn)勝了超脫出世的欲念。從而立于現(xiàn)實,在詞的下片傾其衷腸,抒發(fā)明月之下對月懷人的情感。
借中秋之夜月圓而人未圓的對比,透露出不能與愛弟蘇轍團聚的傷感,轉而寄情明月,衷心祝愿世間所有離別之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而創(chuàng)造出嶄新的藝術境界,成為中秋詩詞的絕唱!其實,賞月何須只等中秋節(jié)呢,一年中朔望之日,只要天氣晴朗都可賞月,即使不是朔望,晴朗之日朗月高懸之時便可以賞月。
實際上,只要碰上朗月高掛的夜晚,情懷所致,都會產生一種感情,或優(yōu)雅,或豪放,或悅心,或憂傷,或眷戀,或思念——-賞月一時就會有一時的感受。往往就會產生一種情思,不是念遠思人,就是懷舊憶往,或者是羈旅思親,遠征思鄉(xiāng)。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李白遠游他鄉(xiāng),深夜望見那皎潔的月光,思鄉(xiāng)的情懷頓時涌上心頭,隨口而就,表達了自己濃郁的思鄉(xiāng)之情。“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詩人杜。
【第2句】: 表達賞月思念的句子
【第1句】:夏夜的月亮山憑添一份靜謐之美!遠山凝重,天空薄暮輕垂,暗藍的星輝點點,路邊繁花竟香。月亮一如往日的沉默,靜靜聆聽情侶們愛的心語!
【第2句】:月亮出海了。在騰空的一瞬間,它仿佛猛地一跳,渾身披滿水花,讓多情的大海把它沖洗得分外明麗和潔凈。
【第3句】:一片白云,掩住月兒秀麗的面容,月兒竭力把清輝從白云邊上放出來,形成了一個無法用語言比喻的美景,這時,星星也爭相放出淡淡的光。
【第4句】:月牙兒像姑娘的眉毛,彎彎地掛在純凈的空中。
【第5句】:過了一段時間,它大概是玩累了,從云層后羞答答地若隱若現(xiàn):細得像一彎柳葉似的月牙在云層里緩慢地移動著,偶爾從云隙中投出幾縷銀白色的月光。
【第6句】:一彎新月高高掛在墨藍色的天空,清澈如水的光輝普照著大地。
【第7句】:柔和似絮,輕如浮云,有深有淺,若有若無。不想玩下那樣濃艷,因而顯的素雅;沒有夕照那么燦爛,因而更顯得哀愁。
【第8句】:月亮是金黃色的,時出時沒,月的陰晴圓缺都各具風韻,這是月亮的表面,而大家是否知道,月亮是不會發(fā)光的呢?表面上,我們在看月亮時,感覺到月亮是會發(fā)出金茫茫的光,使陸地上也光,但這并不是月亮所發(fā)出的光,而是由太陽的光直射月亮所影響的。
【第9句】:月亮小得像一只發(fā)卡,彎得使人心醉。
【第10句】:月色皎潔,圓月當空。望著一輪滿月,我惦念起不在身邊的媽媽,情不自禁地默頌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故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第3句】: 形容一個人獨自賞月的句子
1。關于賞月的: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唐)李白
青天懸玉鉤。 ——(唐)李白
巴月三成弦。——(唐)李白
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陰雪。——(唐)李白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唐)李白
臺前似掛鏡,簾外如懸鉤。——(唐)宋之問
云間月色明如素。——(唐)王勃
曉月當簾掛玉弓。——(唐)李賀
落月沈玉環(huán)。(唐)——白居易
浸月冷波千頃練。——(唐)白居易
月照平沙夏夜霜。——(唐)白居易
天漢涼秋夜,澄澄一鏡明。——(唐)張瑛
不見鄉(xiāng)書傳雁足,惟見新月吐蛾眉。——王維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張若虛
春秋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lián)P明輝,冬嶺秀孤松。——陶淵明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李賀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晏幾道
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傾如熔金。——劉禹錫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白居易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
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 ——蕭詩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杜甫
梅花雪,梨花月,總相思。自是春來不覺去偏知。——張惠言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杜甫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山遙水皆有情。——梁章鉅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蘇軾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歐陽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孟浩然
好山好水看不夠,馬蹄催趁月明歸。——岳飛《池州翠微亭》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子夜吳歌(三)秋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zhàn)罷沙場月色寒。——李白《軍行》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潛《歸田園居》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境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繆氏子《賦新月》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戴叔倫《蘭溪棹歌》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賈島《題李凝幽居》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 建《十五夜望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月夜》 劉方平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月夜憶舍弟》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 (張九齡)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霜月》 (李商隱)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中秋月》(蘇軾)
【第4句】: 有關賞月的句子
【第1句】夜空一派安詳平靜。天藍得似翡翠放著沉穩(wěn)的夜光;又像是倒掛的大海,湛靚的水波,瑯瑯而潔凈,讓整個環(huán)宇那么純潔單一美麗。悠悠皓月已懸掛在午夜的上空,清晰地輪廓,銀色的鏡面,嫻雅而又圓融潤澤的光華,讓人陶醉。可謂“浮云追月正中秋,今夜賞月別樣景”,這是我多少年來,看到的月景之最佳效果。
【第2句】每到中秋佳節(jié)之時,月亮則更是人們寄托祝福和想念的物象了,如果你正好此時也有感,那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那有關月亮的詩句,尋找與你相契合的情感。
【第3句】本周的周一,是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人們團聚在一起,共同欣賞著同一輪明月。這天,我們一家人團聚在我爺爺家,吃罷飯后我們來到院子里賞月。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個石桌子前,桌子上擺放著水果和月餅。天漸漸的黑了下來。一輪明月逐漸的升上了天空。月是那么的明亮,那么的圓,她撒下銀色的光輝將一切籠罩,樹更加的青翠,小溪更加得清澈,月亮像一位害羞的少女,風哥哥夸她幾句,就躲到云層后面,蒙上一層細紗,顯得更加神秘。在深藍色的夜空里,月亮顯得更圓、更亮、更美。
【第5句】: 中秋賞月這篇短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
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
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
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jié)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jié)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也是慢慢發(fā)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秋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
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根據(jù)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jié)有許多別稱:因節(jié)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jié)”、“八月半”;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中秋節(jié)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jié)”。
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jié)”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
《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
……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quot;。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shù)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圓。 中秋節(jié)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并定為中秋節(jié)。
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于《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云中。
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shù),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賞月,最盛是宋代。
《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族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天,東京的所有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彩的牌樓,出售新啟封的好酒。
鋪子堆滿新鮮佳果,夜市之熱鬧,一年之中少見。顯官和豪門,都在自己的樓臺亭榭中賞月,琴瑟鏗鏘,至曉不絕。
一般市民則爭先占住酒樓,以先睹月色為快,并且安排家宴,團圓子女。“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冰燈數(shù)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繁星”(見《武林舊事》)。
而“京師賞月之會,異于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
女則愿貌似常娥,圓如浩月。”(見《新編醉翁談錄》) 明清以來,民間更重視中秋節(jié)。
《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云:“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
蘇堤之上,聯(lián)袂踏歌,無異白日。” 中秋節(jié),也稱仲秋節(jié)、團圓節(jié)、八月節(jié)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shù)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流行于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
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jié)。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于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jié)。
中秋節(jié)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
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并定為中秋節(jié)。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于《長安玩月詩序》云:“八月于秋。
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云中。
【第6句】: 關于月亮抒發(fā)感情的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靜夜思》李白.
表達詩人思鄉(xiāng)之情.另外,杜甫的名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月夜憶舍弟》),孟浩然的“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月下有懷》)等,都道出了詩人幾分惆悵或者思鄉(xiāng)之情.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蘇軾
這首詞通過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表現(xiàn)出詩人積極樂觀的情緒,抒寫了內心的美好情懷.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李白
表達詩人曠達博大的胸襟和飄逸瀟灑的性格.
【第7句】: 描寫日月抒發(fā)情感的詩句
玉階怨 (唐)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秋浦歌其十三 (唐)李白
淥水凈素月,月明白鷺飛.
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關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把酒問月 (唐)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fā)?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