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雞毛的說說啟發(fā)
【第1句】: 劉震云《一地雞毛》反映了什么樣的人生
劉震云著的《一地雞毛》描寫了主人公小林在單位在家庭的種種遭遇和心靈軌跡的演變。從菜籃子、妻子、孩子、豆腐、保姆、單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里,反映了大多數(shù)中國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狀態(tài)。它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大多數(shù)中國人生活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給人們內(nèi)心和外在的變化。
描寫了主人公小林在單位在家庭的種種遭遇和心靈軌跡的演變。為了給妻子去買豆腐起了個大早,但回來卻發(fā)現(xiàn)豆腐是餿的,孩子這時也急著要上幼兒園等一系列生活的瑣事構(gòu)成了這個普通人的生活煩惱、人生煩惱。作品中菜籃子、妻子、孩子、豆腐等普通意象的組織和與周圍幾個人的沖突糾紛,是是非非,這就是生活。從而反映了大多數(shù)中國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狀態(tài)。它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大多數(shù)中國人生活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新形勢給人們內(nèi)心和外在的變化。
【第2句】: 《一地雞毛》讀后感
小說《一地雞毛》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有的只是一對小夫妻日常生活的描述。
作者劉震云沒有運用華麗的詞藻,沒有對人物進行太多的心理描寫,而是以非常傳統(tǒng)、樸實的語言敘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通過充滿濃厚生活氣息的小事,真實地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中小人物生活的艱辛與無奈,寫活了人們在日常生活瑣事下觀念的轉(zhuǎn)變。
小說的第一句話是"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餿了",這個"豆腐"代表日常生活中最平常化的東西,作者從一個如此渺小的東西切入生活,展開故事: 自視有些清高的主人公小林和他妻子都是外地人,大學畢業(yè)后留京,慢慢有了孩子有了房子。隨著生活煩惱的不斷增加,使曾有過宏偉理想,對局長處長都不放在眼里的小林思想開始轉(zhuǎn)變。
為了調(diào)動工作,清高的小林和妻子也開始四處找關(guān)系,買貴的禮物不值得,買便宜的送不出手,最后買了一箱可樂,被拒絕后感到窩心也為花了錢感到心疼;對門為了使自己孩子有個伴,幫忙把小林的孩子送進好的幼兒園,感覺孩子成了"陪讀","心里像吃了馬糞一樣感到齷齪",也只能自我安慰一番;買大白菜可以報銷,為了不吃虧,小林一下子買了五百斤;幫同學賣鴨子,被單位發(fā)現(xiàn),小林本著"在單位就要真真假假,真亦假來假亦真,說假話者升官發(fā)財,說真話倒霉受罰?quot;的想法,說謊逃過了領(lǐng)導的責備;從前幫人辦事,小林"只要能幫忙,他會立即滿口答應(yīng)。",后來發(fā)現(xiàn)"那是幼稚,能幫忙先說不能幫忙,好辦先說不好辦,這才是成熟。
"所以在幫查水表的老頭辦一件舉手之勞的小事,說成不好辦,得到一臺微波爐作為報酬;過元旦要給幼兒園阿姨送禮,小林怕別人說自己摳門、寒酸,跑遍全城買到高價炭火送給阿姨。當天晚上小林夢見一地的雞毛和螞蟻般的人群。
《一地雞毛》耐人尋味,平常的人物,一些生活當中很常見的小事,小事后面雖沒有什么大道理,但是卻給人留下很大想象空間。生活不總是一帆風順的,總有那么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確實像"一地雞毛"這樣卑微,也像"豆腐"這樣瑣碎,而且是一塊"餿豆腐",這意象給我強烈的沖擊:無奈、煩瑣的現(xiàn)實生活就像小說里描寫一樣,生活越物質(zhì)化,越現(xiàn)實化,就越顯得空虛。
人的斗志和銳氣在一點點的被腐蝕掉,人們變得越來越麻木、卑怯。隨著權(quán)力網(wǎng)絡(luò)向家庭的延伸,隨著對權(quán)力、金錢的渴求,人們開始在晦暗不明之中主動地攫取一些權(quán)力和利益,我不明白,難道這種攫取就是對晦暗不明的嘲弄和反抗嗎?對于那些在現(xiàn)實的種種壓力面前自覺地放棄自我、屈就環(huán)境與命運的人,我感到悲痛、義憤、困惑…… 我總覺得人應(yīng)該有些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人的精神世界里不應(yīng)該最后空蕩蕩的只剩下兩種東西--金錢和權(quán)力。
作者劉震云也許也是這樣想的,因此,在瑣碎的生活面前,主人公小林依然有種種感受:"有宏圖大志怎么了?有事業(yè)理想怎么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這樣的感嘆正是理想主義還沒有完全喪失的表現(xiàn)。
我看到了普通老百姓對于美好生活的希冀,在淡淡的感傷與無奈中突出了生存的執(zhí)著與堅定。 《一地雞毛》寫得不是凡人小事。
寫得是凡人大事。這些小事放在個人身上,就變成了大事。
你可以問問走在街上的人,對他個人來說,是分房子,長工資這件事大?還是蘇聯(lián)解體的事大?我想答案一定是前者。凡人無小事。
泛泛地說,蘇聯(lián)解體、美國和伊拉克的戰(zhàn)爭、埃塞俄比亞的大饑慌、柏林墻的推倒,這些都是被公認的發(fā)生在這個世界上的大事。而孩子的入托問題、長工資評職稱的問題、分房子的問題,包括發(fā)生在“八部七局六處”里的瑣瑣碎碎的事情,則被公認是發(fā)生在這個世界上的小事。
但這些小事放到個人身上,就變成了大事。所以大和小的關(guān)系是相對的,角度不同而已.. 上至國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看起來需要面對很多人,但其實不然。
每個人真正需要應(yīng)付的不過也就是七八個人。把身邊的這七八個人應(yīng)付好了,日子就太平了。
這七八個人擺不平,日子就不好過。這就需要拿出你的全部人生智慧來應(yīng)付。
態(tài)度當然得是積極的,不能掉以輕心。從這個角度說,《一地雞毛》是一部積極上進的作品。
是生活的主旋律。有人說它很消極,我不同意。
如果把它拍成了一部消極的作品,那我也認為可以不拍。《一地雞毛》里的人物全是正面人物,沒有反面人物。
如果他們之中的某些人做出了傷害別人的事情,那也是出于自我保護不得已而采取的自衛(wèi)行動。他們的本質(zhì)都是善良的,對生活對人群都是充滿善意的。
看似風平浪靜,實則刀光劍影;看似不咸不淡,實則波瀾壯闊。一切都不露聲色,于形中勢不可擋。
【第3句】: 一地雞毛的作品賞析
無法把握的欲望,人性的弱點和嚴密的社會權(quán)力機制,在劉震云所創(chuàng)造的普通人世界中構(gòu)成了難以掙脫的網(wǎng)。生活于其間的人物面對強大的‘環(huán)境’壓力,對命運有不可知的宿命感;同時又在適應(yīng)這一環(huán)境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人性的扭曲。”這可以被看作是社會上現(xiàn)實境況對個人精神世界的壓迫,也是知識分子主體意識軟弱、存在著巨 大的不完善性與不堅定性的證明。小說這樣不動聲色地敘述,讓讀者感受到了這一切(包括生存的可悲處境,主體精神失落的必然趨勢等),事實上也就是有效地體現(xiàn)出了作者的人文意圖。《一地雞毛》的敘述中除了冷靜客觀的寫實風格之外,比較一般新寫實小說而言,還隱約閃爍著一種尖銳的諷刺精神。這種諷刺精神的存在其實還是由文本內(nèi)含的知識分子人文傳統(tǒng)所支配的,它是“來自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對自己所賴以安身立命的人生原則的絕望 ”,在根本上是社會人生的大悲哀。
這篇小說不再按照傳統(tǒng)的套路去粉飾生活及對現(xiàn)實作任何意義的附麗,而是按照生活的本相,原汁原味地再現(xiàn)了普通人的生存之苦與不堪重負之累,突現(xiàn)了權(quán)利對人的不可抗拒的擠壓力與莫可名狀的吞噬力,還原了一些普通人生存的狀態(tài)與情態(tài)。 《一地雞毛》的美學特征
小說里完全沒有驚心動魄、感人肺腑的情節(jié),也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事件,有的只是這些飲食男女的小事情、小心理、小活動,紛攘、繁亂、瑣碎、庸常的逼真生活圖景構(gòu)成了這篇小說的內(nèi)容層面。以平民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作為小說的題材,也是寫實小說的主要特征之一。看似不動聲色的、壓制到零度狀態(tài)的情感敘述,也不乏戲謔、滑稽、調(diào)侃的意味,其實這正體現(xiàn)了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掙扎與痛楚,把這種感情用舉重若輕的方式表露,也是作者對各種尷尬處境的無奈與宣泄,達到了一種反諷的效果。
創(chuàng)作傾向
《一地雞毛》的創(chuàng)作傾向,更接近于“自然主義”,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主義”作品。強調(diào)客觀“環(huán)境”對于人的制約作用,強調(diào)文化“遺傳”對于人的潛在影響,無一不閃爍著自然主義的冷酷鋒芒。 人物塑造
《一地雞毛》等新寫實小說對人物進行原型化的塑造,取消了人物的典型性格,削弱了人物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性,使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如同生活在我們中間,每個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
平淡瑣碎的生活
小說通過充滿濃厚生活氣息的日常生活瑣事,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中小人物生活的艱辛與無奈,寫活了人們在日常生活瑣事下觀念的轉(zhuǎn)變。沒有離奇的故事,有的只是對一對小夫妻日常生活的描述。小說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對人物進行太多的心理描寫,而是以非常傳統(tǒng)、樸實的語言敘述了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從看似瑣碎的敘述中反映出平常人真真切切的現(xiàn)實境況。
【第4句】: 有人說生活是一地雞毛二百字作文
什么叫生活?生活,就是人或生物為了生存和發(fā)展而進行的各項活動。簡單地說,就是生存。然而,在生活中,沒有永遠的快樂,也沒有永遠的痛苦,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活,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活,因為生活原本是美麗的。
生活總會為我們留點什么,痛苦、疾病、快樂、幸福……無論生活留下什么,我們都不應(yīng)該怨恨、嘲弄、冷漠,而應(yīng)誠心誠意地感謝生活。在你融入的社會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為你的坎坷伸一把援手,為你的困惑牽一縷陽光,為你生命中偶爾出現(xiàn)的痛楚添一份撫慰、灑一片關(guān)情,讓你覺得凡夫俗子竟也會得到那么多的關(guān)注和關(guān)懷,于是在環(huán)顧四周時,感覺需要感謝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我們知道,生活不常是美麗如畫的春天。遠方的山巒會在暮靄中漸變成褐色;昨日的月亮圓不了今夜的夢。看大仲馬的書,讀到過這樣的文字:他終于從槍林彈雨中站了起來,撫摸著流血的身體仰天大笑:“感謝上帝,讓我能實實在在地感受痛苦。痛苦真好,它告訴我,我還活著,還擁有生命和希望。”是啊,能體驗到身心的痛苦,這是生活給予我們的最大的恩賜了。它告訴我們,活著,就有快樂,就有痛苦,就有希望。
有一句話說得好:當上帝關(guān)上所有的門,他會留給你一扇窗
【第5句】: 《一地雞毛》人物分析
《一地雞毛》可以說是微縮的一步瑣碎人生的范本,一步關(guān)系學的教科書。
王朔也曾經(jīng)說過這部小說一掃以往的英雄主義、理想主義和傳統(tǒng)倫理道德,是絕無僅有的反映小市民真實生活的小說。《一地雞毛》以冷峻的筆調(diào)展示了主人公小林在平庸瑣碎的日常生活,單位的糾纏和磨損中一步步地放棄理想,消解詩意,不斷沉論。
圍繞著小林展開兩條線索,一是小林在家庭生活中的矛盾,二是小林在單位工作中的尷尬,每天周圍都是菜籃子、妻子、孩子、豆腐,以及單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我從三點來解析小林不斷淪落的過程:(一)日常生活的糾纏和磨損 作者在一篇創(chuàng)作談里所說的:"生活是嚴峻的,那嚴峻不是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嚴峻。
嚴峻的是那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日常生活瑣事。小林在單位沒有混上去,在家里同樣一團糟,日常瑣事構(gòu)成了小林的全部生活內(nèi)容,不知不覺中不斷被糾纏和磨損. "小林家一斤豆腐變餿了。
"這是小說開頭的第一句話,也是小說情節(jié)的起始所在。這當然是一件看起來微不足道、再平常不過的日常瑣事,但正是諸如此類的日常瑣事組成了小林的全部生活內(nèi)容:和老婆吵架、老婆調(diào)動工作、孩子入托、排隊搶購大白菜、拉蜂窩煤以及每天的上班下班、吃飯睡覺,對所有這些瑣事的敘寫就構(gòu)成了這篇小說的全部情節(jié)。
"一地雞毛",這個標題所具有的象征意義在小說結(jié)尾處通過小林的一個夢境直接表述出來:小林"夢見自己睡覺,上邊蓋著一堆雞毛,下邊鋪著許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軟舒服,度日如年。又夢見黑壓壓的人群一齊向前涌動,又變成一隊隊祈雨的螞蟻。
"這顯然不是那種追求深刻性的象征,而是以十分表淺的意義述說揭示出作者所理解的生存本相:生活就是種種無聊小事的任意集合,它以無休無止的糾纏使每個現(xiàn)實中人都掙脫不得,并以巨大的銷蝕性磨損掉他們個性中的一切棱角,使他們在昏昏若睡的狀態(tài)中喪失了精神上的自覺。 (二)理想的放棄和詩意的消解 1,由學習往買豆腐的轉(zhuǎn)變."過去臨睡覺之前,小林有看書看報的習慣,動不動還爬起來記筆記.現(xiàn)在一天家務(wù)處理完,兩個眼皮早在打架,于是這一切過程都省略了.能早睡就早睡,第二天清早還要起床買豆腐." 2,看足球(精神生活)——買蜂窩煤 "小林前幾年愛看足球,看得臉紅心跳,覺得過癮,世界性的明星,都能說出口,那時覺得人生的一大目的就是看足球,世界杯四年一次,人生才有幾個四年 但后來參加工作,結(jié)婚以后,足球就漸漸不看了.看它有什么用 人家球踢的再好,也不解決小林身邊任何問題.小林的問題是房子,孩子,蜂窩煤和保姆,老家來人.所以對熱鬧的世界充耳不聞." 向老婆提出夜里看足球,遭搶白:"家里的蜂窩煤都沒有了,你還要半夜起來看足球,還是累得輕!你要能讓馬拉多納給咱家拉蜂窩煤,我就讓你半夜起來看他!"于是只好放棄. 3,人生追求——生存妥協(xié) 剛畢業(yè)時很有理想,"誰也不是沒有事業(yè)心,大家都奮斗過,發(fā)憤過,挑燈夜讀過,有過一番宏偉的理想,單位的處長局長,社會上的大大小小的機關(guān),都不放在眼里".但幾年之后,"很快就淹沒在黑壓壓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滿足了"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拉下面子幫同學賣鹽水鴨掙外快,以每頓飯喝瓶啤酒為快樂:"什么宏圖大志,什么事業(yè)理想,狗屁,那是年輕時候的事,大家都這么混,不也活了一輩子 " 。
小說里還借小林的妻子小李失去詩意,同學喪失去詩才詩情,來烘托小林的沉淪,也是小林的生存樣式在另一層面的折射,反映了生命個體被扭曲的普遍性.(三)原則,操守和良心的喪失 1,成熟——圓滑世故 小林"成熟"的內(nèi)涵就是虛偽的耍心眼,當瘸老頭央求辦事時,小林就表現(xiàn)出了這種成熟:"小林已不是過去的小林,小林成熟了.如果放在過去,只要能幫忙,他會立即滿口答應(yīng),但那是幼稚;能幫忙先說不能幫忙,好辦先說不好辦,這才是成熟,不幫忙不好辦最后幫忙辦成了,人家才感激你.一開始就滿口答應(yīng)人家,最后沒辦成,反倒落人家埋怨." 2,"加入其中"——同流合污 這時小林也得到一個啟示,看來改變生活也不是沒有可能,只要加入其中就行了."加入其中就是不僅認可了原先自己不恥行為,還放棄自己的操守. 賣咸水鴨剛開始不好意思,后來就習慣成自然了:"小林感到就好象是娼妓,頭一次接客總是害怕,害臊,時間一長,態(tài)度就大方了,接誰都一樣." 罵保姆——夫妻算計保姆,并揚言"讓你滾蛋!"在一個處于弱勢地位的人身上發(fā)泄不平情緒. 忘記老師——曾經(jīng)幫助過他的老師來找他幫忙看病,他沒幫上.不久老師的死訊傳來,小林雖然為此難受了一天,但"等一坐上班車,想著家里的大白菜堆到一起有些發(fā)熱,等他回去拆開散熱,就把老師的事給放到一邊了.死的已經(jīng)死了,再想也沒有用,活著還是先考慮大白菜為好." 可見小林的良心已經(jīng)徹底泯滅了. 小林的淪落軌跡隨著成家立業(yè),工作生活漸漸消磨了他的本性,他不得不向物質(zhì)生活和過去深惡痛絕的世俗關(guān)系下的人和事低頭,這也完全符合大部分讀者的人生經(jīng)驗,小林的形象不是單個而存在的,他有存在的典型環(huán)境,他的淪落是當時。
【第6句】: 劉震云 <<一地雞毛>>的論文
————理想的喪失和破滅 以前看過《一地雞毛》這個電視劇,不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忘得的差不多了。
今日重 溫《一地雞毛》 ,感觸頗深。 “有宏圖大志怎么了,有事業(yè)理想怎么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 了” 我對這兩句話印象深刻,記憶猶新,因為這是對理想的蔑視,是理想的喪 失與破滅的吶喊,使莘莘學子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路途中彷徨。
讀了《一地雞毛》之后,我想起來去年非常流行的電視劇《蝸居》和今年非 常火的短片——十一度青春故事之《老男孩》 (看過后讓我流淚的短片) 。 “小林” 和《蝸居》的主人公有著驚人相似的故事,兩對小夫妻都畢業(yè)于名 聲響當當?shù)闹攸c大學,都是精英,都是的外省人,想要在大城市有一番作為, 現(xiàn) 在人們稱他們?yōu)椋ㄏ佔澹?,他們有著共同的理想,他們有著低下的社會地位和窘 迫的生活狀況(窮二代) ,一切要從零開始。
剛開始他們是躊躇滿志、心比天高 的大學生, “小林”被分配到國家某部委機關(guān)上班(相比《蝸居》的主人公, “小 林”是幸運的) ,接受社會大環(huán)境的磨礪,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壓力,他們敢 于與命運作斗爭,但是總是事與愿違,為了改變現(xiàn)狀,達到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他 們變得世俗而墮落。他們在生活的打磨下不再也不敢以(精英)自居。
比如:小 林”從輕視金錢到坦然賣鴨,在貧困中逐漸放棄自己的知識分子身份。他們的價 值取向在經(jīng)濟浪潮中失控,破滅了理想,反映了當今大學生的自我主體喪失,并 展示了大學生在世俗中的掙扎與沉淪、理想的喪失與破滅。
《老男孩》 的主人公和 “小林” 都是為了理想而奮斗, 在生活的苦頓下掙扎, 讓殘酷的現(xiàn)實壓得喘不不起來。努力過,奮斗過,最終還是理想破滅,掉入了社 會這個“大染缸” 。
小說《一地雞毛》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jié),有的只是對一對小夫妻日常生 活的描述。作者劉震云沒有運用華麗的詞藻,沒有對人物進行太多的心理描寫, 而是以樸實的語言敘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
通過充滿濃厚生活氣息的小 事,真實地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中小人物生活的艱辛與無奈,寫活了人們在日常生活 瑣事下觀念的轉(zhuǎn)變。這部小說屬于新寫實小說,寫于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當時 中國社會處于急劇的轉(zhuǎn)型期,社會的中心由政治轉(zhuǎn)向經(jīng)濟,整個社會的政治、經(jīng) 濟文化以及社會生活諸方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忙于追逐經(jīng)濟利益,忽略了 理想,是人文精神的失落,理想的放逐。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認為“小林”也可以代表當代 80 后,反應(yīng)了當代 80 后的無奈。書寫了為了實現(xiàn)理想的人生奮斗史。
看到現(xiàn)實人生的沉痛,生活不總 是一帆風順的,懷揣理想人們面對生活確實像一地雞毛,這樣卑微,無奈。現(xiàn)實 生活就像小說里描寫一樣,生活越物質(zhì)化,越現(xiàn)實化,就越顯得空虛。
人的斗志 和銳氣在一點點的被腐蝕掉,人們變得越來越麻木、卑怯。庸俗的社會這個“大 染缸”吞噬著每一個活在現(xiàn)實中的人。
它要求我們不得不喪失自己的理想去追求 金錢、追求權(quán)力,否則我們將一籌莫展。 美好的理想和現(xiàn)實生活的一次次沖突, 讓人們麻木的開始心滿意足的接受現(xiàn) 實。
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壓迫下, “小林”必須放棄理想,這種束縛對年輕人的性格無 形中造成了一種扭曲,一種破壞,小說讓人感到無奈和辛酸。從一地雞毛中我看 到了人的自我意識的喪失,為了更好的生活, “小林”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抱負, 不得不融入到世俗的河流中,向現(xiàn)實妥協(xié)和認同,得不擱置了對理想的執(zhí)著和追 求,擱置對存在異議的探索和追問麻木的看著自己理想的喪失與破滅。
一地雞毛的最后:夢見自己睡覺,上邊蓋著一堆雞毛,下邊鋪著許多 人掉下的皮屑,柔軟舒服,度日如年。又夢見黑壓壓的人群向前涌動,又變成一 隊隊祈雨的螞蟻。
寓意著現(xiàn)實生活就如一地雞毛一樣瑣碎而無頭緒。小林夢中舒 適柔軟的皮屑,是小林在現(xiàn)實生活中麻木地,心滿意足的接受別人的恩惠。
人們 就像螞蟻一樣,渺小無力。茍且偷生,祈求恩惠。
現(xiàn)實中的我們,在世俗中沉浮 掙扎,充滿了對命運的無力感。然而,我們?nèi)匀幌<街篮玫纳睿诘母?傷與無奈中仍然執(zhí)著而堅定的生存。
“小林”的生活是不幸的。在現(xiàn)實面前,人們開始在晦暗不明之中主動地 放棄自己的理想并使之喪失破滅。
我不明白,難道這就是對晦暗不明的嘲弄和反抗嗎?對于那些在現(xiàn)實的種 種壓力面前自覺地放棄自我、放棄理想,屈就環(huán)境與命運的人,我感到悲痛、義 憤、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