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是為了我自己句子
【第1句】: 活著是為了我自己 500~600字
生命的意義難道只是在于我們自己嗎?不,不是……如果你的一生都是為你自己而活著,快樂也罷,痛苦也罷,整天追求著無止境的欲望也罷,默默無聞地安度殘生也罷,你的生命始終都是不完整的,在生命的盡頭你一定會感到是那樣的無助和空虛。
對了,是空虛,你的腦海中還有什么值得記憶?你的生活中還有什么值得你牽掛?你的生命中還有什么值得你珍愛? 我最尊敬的人是我的母親,四十而不惑的年紀,卻已是滿頭銀絲,第一次發現的時候并不覺得驚奇或是詫異,也不覺得難過或是悲傷,只是心中突然感到有什么東西被觸碰到了。這些銀絲見證著她的生命吧,辛勞了一年又一年,忙碌了一天又一天的生活。
“生命對于自己來說,真是毫無意義啊!”她感嘆說,那個時候我只有八歲,還不是很懂事的時候。然后她把我緊緊地抱在懷里,我想我記住了在我童年記憶中唯一的一句話。
對于一個母親來說,生命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孩子,母愛是最無私的,她們甘愿為此付出自身的一切,在所不惜,甚至是付出青春和生命。 生命的意義,決不是在于自己,而是寄托在別人的身上!青春是無拘無束,不顧一切的,有人愿意在這個最輝煌的時候因為一點點小小的挫折而放棄自己的生命,因為還不了解生命的意義,因為他們感到絕望,他們感受到了生命的無意義,卻不知道有多少人都為他而存在著意義,不知道他令多少需要他的人都失去了希望。
生命一瞬間的消亡,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生命,而是更多更多人的生命提前失去了意義。 “死了就死了吧,對我自己來說,真的是沒什么大不了啊……”母親曾經這樣說,“只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那么我的父母該由誰在照料呢?我的孩子該由誰來撫養呢?我的工作該由誰來接替呢?……”或許正是這樣,一個生命的消失,所關系到的不僅僅是他自身,還會在他的周圍留下一個很大很大的空洞,或許那物質的空洞總有辦法填補,但是心靈與精神上的空洞卻是永遠無法消除的。
每一個生命都是組成著世界的一個部分,牽系著周圍萬萬千千的生命。生命的意義,不在于孤獨的自己,而在于對他人的付出,而在于對他人的責任,而在于他人對你的需要和依賴。
【第2句】: 人活著是為了什么
要弄清人活著是為什么,首先應弄明白人是什么。
人不過是茫茫宇宙中一個小小的地球上的生物中的一種罷了,是宇宙的物質際會而成的一種特殊的物質形態。只不過這種物質構成有了生命,有了較高級的思想。
人類和其他物質有一樣的特征,產生、滅亡、轉化等。他的意義就是體現了宇宙之中物質的一種轉化和存在。
他不可能影響宇宙的根本。而且將來消滅或轉化為其他形態后,人類也就消失了。
(當然不排除其他星球上有類似人的動物。) 有了思想的人們面對這茫無邊際的宇宙和自己可悲的命運,十分不甘心,極力想找到自己生存的“偉大意義”,以區別于其他的物質其他的生物。
但是理智告訴我們:人會和其他的物質其他的生物有本質的相同點,只不過思維稍微高級一點,但卻無法跳出宇宙,這個事實。所以"人為什么活著"這個命題,如果你想針對宇宙、自然,就只能是妄想。
如果你把這個命題相對化,不是針對宇宙,而只是針對人類自己(包括“我”)的生存延續問題,這個命題才具有意義。 再說,一個人的出生并不是你自己的意志,是人類、父母把你生下來的,所以你的臨世不可能有你自己的出生目的。
你的出生“目的”是大自然、人類、父母“強加”給你的。所以個人的人生觀必然和人類、父母的“目的”有共同的切合點,形成個人人生觀當中的“社會意識”(后邊將談及)部分——延續人類。
所以,不管你意識到沒意識到,人活著的目的只能是:如何使人類自己(包括“我”)在宇宙中存活的長一些,好一些。 盡管因為個人的生物本能——個人的生存需求和享受需求使每個人都具有先天的自我性,從而形成了個人人生觀中的“小我”部分。
但社會意識(“大我”)一定會通過社會、環境的影響注入個人的人生觀中,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所以,人的人生觀必然會包含著“大我”和“小我”這樣兩個端點;與人類包括整個人類社會(大我)和“我”自己(小我)這樣兩個端點相對應,不同的個人的人生觀也就在這兩個極端之間選擇著: 【第1句】:以自己個人為中心,為標準。
活著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我活著。 我的欲望第一。
(可以“小我”代稱) 【第2句】:以社會為己任。我是人群、氏族、父母生養的,所以我同樣是他們中的一分子,沒有他們就沒有我。
所以我要講回報講責任。也要為人群社會及親友盡責盡力。
(暫以“大我”代稱) 個人世間處事時,總是在小我、大我兩者之間權衡的(盡管有時是下意識的),只因個人的條件不同,認識不同,就有人側重于自我,有人側重于社會。 實際上兩種絕對極端的人是很少很少的,甚至于沒有。
目前流行的人生答案中有所謂價值說、所謂心理平衡說,也無非是在這兩極之中找“平衡”和“價值”罷了。譬如,“只要自己快樂滿足就是了”的說法。
似乎以個人為標準,但也有人為別人為社會服務感到了愉悅,所以持這種論點的人也存在那兩個極端的差異。 應該明確一點,“小我” 追求自我價值、自我快樂滿足,如果能以合理合法,不主動掠奪傷害他人的原則來約束自己,這樣的“自我者”也是可肯定可尊重的,特別有些人在社會上奮斗時碰扁了,只得回頭縮在自己的生活圈里。
因為自我的生活就是整個人類的生存組成的一部分,個人生存的好也是整個人類生存的好的一部分,我們不要否認這種“小我”的生存意義。 積極的人生觀中,目前最流行的“追求人生自我價值的實現”之說,是一種積極向上人生精神。
但是,他們在“自我價值”的判斷上,也同樣存在為小我還是為大我的選擇。如果是極端小我主義者,這種人有時將十分可怕,他有時為了自我價值的實現不擇手段,不惜犧牲其他人甚至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利益;如果是大我主義者,往往會鞠躬盡瘁、舍己為人,將是難得的好人。
消極的人生觀中有各種宗教的關于人生的答案。面對人類存在的相對性和“我”死亡的必然性,心理羸弱的人會非常恐懼,于是,各種宗教應運而生,以來世、天堂、靈魂、極樂世界等虛幻的東西來麻醉這些恐懼的心理。
說到底,這只是一種麻醉,可做一種“心理療法”,心理脆弱的人不妨一試。 但是你如果當真,“一醉不醒”,那將渾渾噩噩了卻自己一生。
辜負自己作為“人”在宇宙中走一遭的唯一機遇啊。 作為社會,作為“別人”,當然喜歡“大我”之人了。
當大我之人多了,這個社會就溫暖了。但是人的本能的生存需求和理智的局限性決定了,小我是不會不存在的!特別是當社會處在極不公平的時候,心理的不平衡和自衛的需要,還會使小我主義非常凸現。
但是我又相信,隨著人類理智的發展進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終究會占上風。 延續人類的責任與義務,是一代一代人共同承擔的。
每一個活著的人只是盡他一分子的作用。無論是在社會、國家層面效力的社會活動家、企事業組織者等,還是為了解決家庭困境勞累了一輩子的村民,他們都是自覺不自覺的在為延續人類盡心盡力,問心無愧,只是“崗位”不同而已。
之所以有人顯赫,有人默默無聞,是因為他的境遇、條件、能力等方面不同而造成的。除了損人利己的極端小我主義者和主要從事反人類事業的人,都沒有辜負人生。
延續人類的意義,多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