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表達情感的句子
【第1句】: 蒿里行所表達的感情
關東的仗義之士都起兵討伐那些兇殘的人。
最初約會各路將領訂盟,同心討伐長安董卓。 討伐董卓的各路軍隊匯合以后,因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齊一,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
勢利二字引起了諸路軍的爭奪,隨后各路軍隊之間就自相殘殺起來。 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
由于戰爭連續不斷,士兵長期脫不下戰衣,鎧甲上生滿了蟣虱,眾多的百姓也因連年戰亂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無人收埋,千里之間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
一百個老百姓當中只不過剩下一個還活著,想到這里令人極度哀傷。 曹操(cáo cāo)(公元155~公元220),即魏武帝,漢族 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
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和詩人。在政治方面,曹操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恢復了中國北方的統一,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
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蒿里行》是漢樂府舊題,為古代的挽歌,漢樂府古辭尚存,見于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中的《相和歌辭·相和曲》。
曹操的《蒿里行》是借舊題寫時事,內容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現實,真實、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難,堪稱“漢末實錄”的“詩史”。? 袁紹等關東諸將起兵討董卓,結果雖然造成自相戕殺的軍閥混戰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義,是“心在王室”的正義之舉,故首四句仍予以肯定。
“軍合”以下六句一轉,寫關東諸將各懷異心,不免導致爭權奪利的混戰?!磅爻本湟浴把阈小庇髦T軍貌合神離,尤其生動。
“勢利”四句,扣緊“勢利”二字,寫盡諸將的自私心理?!版z甲”以下四句寫戰爭給軍民帶來深重的苦難,概括而形象,“生民”二句直抒胸懷,憐世憫人熱腸自見,使本詩更具思想深度。
全詩氣度雄闊,筆力雄健。詩以敘事起,以抒發戰爭帶給人民深重災難之情終,是詩亦是史,“詩史”之譽,足以當之。
[背景] 中平六年(一八九),漢靈帝死,少帝劉辯即位,何進等謀誅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殺;袁紹袁術攻殺宦官,朝廷大亂;董卓帶兵進京,驅逐袁紹、袁術,廢除劉辯,另立劉協為帝(獻帝),自己把持了政權。初平元年(一九○),袁術、韓馥、孔伷等東方各路軍閥同時起兵,推袁紹為盟主,曹操為奮威將軍,聯兵西向討董卓。
[解題] 蒿同薨,枯也,人死則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所處之地。
“蒿里行”是漢樂府的一個曲調名,是當時人們送葬時所唱的挽歌。 [賞析] 詩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兇作亂,義士討伐,形勢大好。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是說義士們起初希望結成聯盟,心向著漢室,即通過討伐這一舉動來平定叛亂,擁護漢室。(各方將領都希望團結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樣,會師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誅惡,忠于國事,匡扶漢室。
形勢是大好的) 詩人對此事的態度怎樣呢?“義士”“討”“群兇”這些詞語表明詩人是憎惡董卓等人作亂,渴望國家統一。 中間六句是交代這有關討伐的情況:聯軍內部矛盾重重,自相殘殺,力量渙散。
導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袁術分裂,自立為帝;而袁紹也陰謀廢掉漢獻帝,立劉虞為帝;他們搞分裂、謀私利,造成的結果是什么呢?“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貌合神離、互相觀望,畏縮不前、按兵不動甚至是自相殘殺。 詩人對這種情況的態度怎樣呢?悲憤、失望;把矛頭指向了“二袁”,顯示出作者的非凡謀略和遠見卓識。
最后六句直接描寫戰爭的危害:由于連年戰爭,將士的鎧甲不離身,長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內都聽不到雞鳴之聲。面對著這荒涼、凄慘、慘絕人寰的景象,詩人不禁發出了振聾發聵的呼喊:“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表達了對因戰亂而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
體現了強烈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 這首詩描述了關東各郡的將領,公推勢大兵強的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準備興兵討伐焚宮、毀廟、挾持獻帝、遷都長安、荒淫兀恥、禍國殃民的董卓。
各方將領都希望團結一心,效法周武工那樣,會師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誅惡,忠于國事,匡扶漢室。形勢是大好的。
可是,這大好形勢,卻被袁紹等野心家給破壞了。當時各郡雖然大軍云集,但卻互相觀望,裹足不前,甚至各懷鬼胎,為了爭奪霸權,圖謀私利,竟至互相殘殺起來。
誡之不成便加之筆伐。詩人對袁紹兄弟陰謀稱帝、鑄印刻璽、借討董卓為幌子,行爭霸稱孤之實,給予無情的揭露,井對以此造成的戰亂,予以嚴厲的抨擊。
詩的結尾描繪出因戰爭而造成的凄涼悲慘的畫面,連年戰亂,士兵們不能解甲歸田,人民死亡慘重,百不余一,使富饒的北方,變得滿目痍瘦,哀鴻遍野。到處是白骨累累,千里之內聽不到雞鳴之聲。
面對這一慘絕人寰的圖景,詩人發出了“念之斷人腸”的呼喊。 《蒿里行》運用民歌的形式,行批。
【第2句】: 《蒿里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蒿里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答:本詩反映了東漢末年動亂的社會現象,表現了對割據勢力的痛恨和對人民苦難的同情。
《蒿里行》是漢末文學家曹操的詩作。此詩是借樂府舊題寫時事,內容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現實,真實、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難,堪稱“漢末實錄”的“詩史”。詩人運用民歌的形式,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了批判,不僅對因戰亂而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
【第3句】: 論述:曹操的《蒿里行》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詩人怎樣
蒿 里 行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蒿里行》是漢樂府舊題,為古代的挽歌,漢樂府古辭尚存,見于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中的《相和歌辭·相和曲》。曹操的《蒿里行》是借舊題寫時事,內容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現實,真實、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難,堪稱“漢末實錄”的“詩史”。
【第4句】: 鑒賞古詩《蒿里行》曹操本詩表現手法
蒿里行 曹操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賞析】 首先這是一首敘事詩,寫的是東漢末年群雄聯合討伐董卓,而后又互相爭殺的事.詩中描繪了戰爭之久,百姓死亡之多的慘象.將士們由于連年征戰連鎧甲都不能解脫,因而生了虱子,由此可見戰爭的時間之長,死的人就難以記數了.將士都死亡的如此至多,黎民百姓當然就難以想象死亡的人數了.死后尸體無人埋葬,爛成了白骨,布滿了原野.千里之內,連雞的叫聲都聽不到,說明到處都是廢墟,沒有人煙了.戰爭如此的慘烈,歸根到底,還是各種各樣的,大大小小的諸侯們在爭權奪利.至于人民呢?那真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做為一個政治家,一個古代的政治家,處處在為百姓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名利地位照想,這樣的一個人,只有曹操才真正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了出來.鐘嶸的《詩品》說“曹公古直,頗有悲涼之句.”讀此詩,恰如其分呀! 《蒿里行》逼真地反映了動亂年代人民的苦難.“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義士”是指討伐董卓的各位將領,“群兇”是指董卓等朝中亂臣.“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曹操寫了兩個歷史典故,商朝末年,商紂王無道,周武王會諸侯于盟津,聯合討伐;另一個故事是說,劉邦、項攻打秦時曾約定,誰先打下咸陽,誰為王.“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事情不能遂人愿,各路將領心懷鬼胎,不能統一,互相觀望,喪失打擊董卓的機會.“勢力使人爭,嗣還自相戕.”看來這各路的將領,目的不是匡扶漢室,而是為了保存實力,以便占領地盤,爭權奪利.聯軍散后就開始互相殘殺,鬧得天下大亂.“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前一句指袁術,后一句講袁紹.當時,他們兩人頗有實力,一南一北,都想做皇帝.從“鎧甲生蟣風”到“念之斷人腸”,是寫軍閥大混戰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充分表達了詩人憤怒傷感的心情.《蒿里行》講述了一個個歷史故事,描寫了人民的災難.語言質樸,感情悲涼,表現了曹操詩的獨特風格.曹操作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對東漢末年的現實社會有他自己獨特的看法和立場.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人生觀,他尊奉漢室,恪守臣節.他愛護百姓,講究禮讓,希望社會安定,生產發展,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
【第5句】: 抒發情感的句子
【第1句】:
旅途盡頭,黃沙覆蓋著曠野。你一身疲憊,僅以腳印自證堅強。
結局如此昭然,你似古人,風化了一身皮囊,烈日之下,只以骸骨展現最赤誠的干凈懷抱。
【第2句】:
逆光里,一滴淚水滴落,沒留下任何痕跡,再抬頭卻是笑顏如花。所有復雜的哀涼與柔軟的喜悲便在那一低頭一抬頭中過去。
沒人懂,但那一低頭一抬頭就是她的一生。
【第3句】:
就像一個落魄的行者,背囊上盡是風塵的痕跡。
你從遠處走來,腳印有深有淺,也不是一條直線。鞋上的污漬見證了你走過的路,黃色的泥濘、灰色的斑跡……我想你走的一定很辛苦,也讓人羨慕。
這般跋涉的落魄,沒有堅韌與孤勇也是體嘗不到的。
以上句子全部原創 《一句話而已》(yijuhua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