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表達的情懷的句子
【第1句】: 古代詩人抒發愛國情懷的詩句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春望》) (魏)曹植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 陸游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示兒》) 王夫之 國憂今未釋,何用慰平生!(《悲風動中夜》) 鄭成功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出師討滿夷自瓜洲至金陵》) 林則徐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徐錫麟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出塞》) 魯迅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嘲》)。
【第2句】: 求表面寫景實際表達詩人情懷的詩句
贈汪倫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絕】 類別:【留別】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注釋】 詩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倫與他的友情,運用了夸張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實有其事)寫深情厚誼,十分動人。
這首詩體現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詩歌特色。 靜夜思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樂府】 類別:【羈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釋】 又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注解】: 【第1句】:舉:抬。
【韻譯】: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 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頭觀看明月呵明月, 低頭鄉思連翩呵連翩。
【評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 豐富深曲的內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 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
早發白帝城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絕】 類別:【羈旅】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注釋】 【注解】: 【第1句】:白帝:今四川省奉節 【第2句】:江陵:今湖北省江寧縣。縣。
【第3句】: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 【韻譯】: 清晨,我告別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遠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評析】: 詩是寫景的。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詩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 東還江陵時而作此詩。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 況。
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 進;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 全詩鋒棱挺拔,一瀉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遠。
難怪乎明人楊慎贊曰:“驚風 雨而泣鬼神矣!” 客中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絕】 類別:【】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注釋】 又題《客中作》 [注釋](1)蘭陵:地名。(2)但使:只要。
[譯文]蘭陵出產的美酒,透著醇濃的郁金香的芬芳,盛在玉碗里看上去猶如琥珀般晶瑩。只要主人同我一道盡興暢飲,一醉方休,我那管她這里是故鄉還是異鄉呢! 抒寫離別之悲、他鄉作客之愁,是古代詩歌創作中一個很普遍的主題。
然而這首詩雖題為客中作,抒寫的卻是作者的另一種感受。“ 獨坐敬亭山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五絕】 類別:【山水】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注釋】 [注釋](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縣北。
[譯文]群鳥高飛,絕盡蹤影,一片孤云獨自悠閑地飄浮而去我佇立在山頂,注視著敬亭山,敬亭山也看著我,彼此久看不厭。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里做過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這首五絕作于天寶十二載(753)秋游宣州時,距他被迫于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春望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律】 類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 【注解】: 【第1句】:國破:指國都長安被叛軍占領。
【第2句】:感時句:因感嘆時事,見到花也會流淚。 【第3句】:渾:簡直。
【第4句】:不勝簪:因頭發短少,連簪子也插不上。 【韻譯】: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 春天來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難禁涕淚四濺, 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火頻連,已經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訊難得,一信抵值萬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 頭發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 【評析】: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 至德。
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 詩人目睹淪陷后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
詩的 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應 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備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 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
“家書抵萬金”亦為 流傳千古之名言。 八陣圖 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五絕】 類別:【懷古】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注釋】 【注解】: 【第1句】: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
【第2句】: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第3句】:石不轉:指漲水時,八陣圖。
【第3句】: 古代詩人抒發愛國情懷的詩句
【第1句】: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第2句】: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第3句】:范成大《州橋》:“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問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第4句】: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第5句】:陸游《示兒》:“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第6句】: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第7句】: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8句】: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第9句】: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單句------------
【第1句】: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病起書懷》宋.陸游
【第2句】: 寸寸山河寸寸金,瓜離分裂力誰任。
——《贈梁任父母同年》清.黃遵憲
【第3句】: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白馬篇》三國.魏.曹植
【第4句】: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國殤》戰國.楚.屈原
【第5句】: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唐.王昌齡
【第6句】: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
——《泊秦淮》唐.杜牧
【第7句】: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塞上曲二首》唐.戴叔倫
【第8句】: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揚子江》宋.文天祥
【第9句】: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過零丁洋》宋.文天祥
【第10句】: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滿江紅》南宋.岳飛
-----------全詩------------
【第1句】:《滿江紅》南宋.岳飛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
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第2句】:《病起書懷》宋. 陸游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第3句】:《贈梁州張都督》唐. 崔顥
聞君為漢將,虜騎罷南侵。
出塞清沙漠,還家拜羽林。
風霜臣節苦,歲月主恩深。
為語西河使,知余報國心。
【第4句】:《揚子江》宋.文天祥
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第5句】:《塞上曲二首》唐. 戴叔倫
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里馀。
漢祖謾夸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于。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第4句】: 【《登高》中表現詩人憂國憂民情懷的詩句是
我個人認為《登高》就沒有憂國憂民的心思.前四小句都是寫景,一片蒼茫寂寥之景,也含有孤寂之情,以景襯情.“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明顯是詩人對自己漂泊、孤老、半生無成的境地的感傷和抒懷,如果你認為是國家的不安使作者半生漂泊,孤寂無依從而推己及人認為是作者對廣大和自己一樣的人民的一種憂思也可以.但是我總覺得牽強,作者也是經歷過盛世的人,那時他都沒什么成就,而他不停地追隨正主的腳步想要在亂世建業,改善凋敝的民生,最終也沒實現抱負.杜甫確實在屋漏之時還能想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境界高遠.但此時詩人已是殘年,自己也覺得半生艱難苦恨、潦倒,這時感傷的大部分還應是自己.。